第五节 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
加大“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力度,提升甘肃黄河文化“品”与“神”,充分展现甘肃黄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亲和力。配合国家做好“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省区间人文合作,持续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打造“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资源数据云平台,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积极参加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等活动,加强甘肃黄河文化与世界大河流域文化交流。实施黄河文化海外推广工程,大力支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经典剧目走出去,稳步扩大《读者》传媒品牌影响力和跨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提升我省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黄河题材精品文学、戏剧和纪录片创作。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利用兰洽会、文博会、药博会等平台扩大甘肃黄河文化对外贸易交流,积极推动敦煌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动甘肃黄河流域城市与中西亚、中东欧和东南亚国家缔结新的国际友好城市,促进黄河文化在国际友城的交流传播。
第十二章 大力提升民生保障和共享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第一节 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坚持平战结合、防治协同,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指挥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指挥调度、直报预警和快速响应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强化省市县联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筑牢群防群治防线。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筛查哨点、预防接种等方面标准化建设。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依托省人民医院、兰大二院等省级医疗机构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地市级要建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县级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控流程优化功能布局,加大中医药参与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力度。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借鉴方舱医院改造经验,各市州预定1—2处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充分考虑应急需求,预留场地、管道、信息接口等,使其具备“战”时快速转化为救治、隔离、避灾避险等场所的条件;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能力保障体系,优化产能和储备布局,做好特效药品、消毒防护用品、疫苗、血液制品、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重要物资储备和应急调运;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黄河流域省际间或新发烈性传染病信息共享。
第二节 稳步提高教育医疗质量和水平
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和乡镇补贴标准,推广“县管校聘”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消除中小学“大班额”。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高校开展部省共建、省校合作、对口支援。积极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高校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沙调控、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公共卫生等急需领域设置一批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学科。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以产学共建等方式推动一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等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园。主动融入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推动跨省区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制,积极推动省内各市州与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较高地区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
22/26 首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