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医疗卫生事业补短板。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逐年增长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积极对接开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覆盖面提升,完善转诊、会诊、转院、医保衔接等服务。补齐全省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黄河流域省际间优质医疗资源合作交流。实施医疗资源区域统筹配置,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各类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救治平台,加大省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援助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在甘南等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黄河流域高原病、地方病防治中心。实施“黄河名医”中医、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计划,推进中医中药产业向医药并重、康养保健转变,实施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城融合等项目,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三节 有效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采取措施吸引生态、环保、农林、水利等专业高校毕业生投身黄河生态保护事业,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从事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创业就业,并在土地、社保、贷款、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植树造林、基础设施、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拉动当地就业作用。合理设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创新完善户籍、土地、身份等配套政策,促进与沿黄其他省区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落实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健全县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做好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
第四节 重点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等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长效机制。贫困地区要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创新巩固脱贫攻坚多元方式,继续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切实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综合效益。精准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规模较大的集中安置点开辟生产经营场地和专门区域,大力发展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支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商平台—“搜特产”做大做强,发掘和培育网络红人,直播带货扩大农产品消费规模。民族地区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实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革命老区要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提升资源能源就地转化加工和一体化开发利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生态功能区要聚焦保障生态安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禁不符合生态保护的各类开发活动,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第五节 加强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定西、甘南、临夏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加强与黄河流域沿线省区防灾减灾救灾合作交流,建设黄河干支流应急响应与防灾减灾联合调度平台,形成流域防灾减灾合作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抢险应急、工程科技等综合能力建设。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加快推进国家卫星减灾西北(兰州)分中心建设,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强化对水文、气象、地质、雨情、旱情等状态的动态监测科学分析,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在流域范围内逐步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多灾种防灾、抗灾、减灾应对体系。做好城市高层建筑消防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防灾科学技术研究,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防灾抗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基层指挥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实战化协同演练。
23/26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