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积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遵循自然规律,以解决不同地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根据流域范围生态功能和承担的不同任务,制定实施恢复、修复和治理策略,侧重实施工程项目。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以十大生态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突出重点、协同推进。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突出抓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建设,加大黄河干流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强化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统筹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及流域荒漠化治理。打破部门和区域界线,有效整合资源,实施一批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设一批绿色节水产业体系和园区。
——改革引领、共治共享。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持续完善领导小组和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专责组领导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应用,集中攻关一批保护、修复、治理难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注重民生改善,激发社会各方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新格局。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发挥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防沙带等三大生态屏障交汇处的独特位置,以促进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生态屏障整体质量和功能为出发点,遵循自然生态原理,以甘南黄河上游和祁连山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重点,不断提升甘肃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承担着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的重要职责。以提升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渭河源和洮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为出发点,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湿地、草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与退化修复为抓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结合甘肃省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高效节水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打造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全面创新。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运用甘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整合甘肃黄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甘肃打造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
9/26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