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时间:2021-10-27 10:32:18   作者: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时期,甘肃黄河流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此,黄帝问道崆峒,大地湾见证8000年华夏文明。周发迹于庆阳,秦初兴于礼县,周秦王朝在甘肃黄河流域奏响了进军中原逐鹿天下的序曲。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张国之臂掖;张骞西出阳关,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2000年先河;莫高窟千年守望丝路,四方文化在此交汇相融,孕育了璀璨的敦煌文化。秦汉明长城戍边保疆,古代军旅文化与边塞诗歌相映成辉。祁连山巍峨耸立,筑牢了黄河流域源头第一道生态屏障。黄河从远古奔来,聚青藏高原磅礴之势,携黄土高原厚德载物,蜿蜒千里,奔腾向前,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80多年前,正值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陇原儿女不畏牺牲共赴国难。西路军征战河西血沃祁连,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胜利会师,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两点一存”重要作用,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胜利。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历史上黄河水患频繁,给沿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千百年来,陇原儿女始终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大禹“导(黄)河积石(峡)”,标志着古河州积石山成为中华民族治水的起点。至近代,左宗棠总督陕甘,提出“甘肃治法,以均赋税、兴水利为首务”,把治理黄河、兴修水利作为提振甘肃、经略西北的首要任务。明清以来,以水车为代表的提灌技术在兰州等地蓬勃发展,缓解了甘肃黄河流域“水低地高”用水难的桎梏,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黄河治理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发挥着发电、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功能;有“西北都江堰”之称的引大入秦工程,滋养润泽着秦王川大地;被誉为“中华之最”的国内第一高扬程、大流量景电提灌工程,体现着保生态润荒原的巨大价值;引洮供水跨流域调水工程,圆了陇中人民不愁吃水的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庄浪梯田开启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篇章,修堤筑坝、清淤除泥治理水患,大规模植树造林促进防沙固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陇原儿女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但历史性解决了沿黄群众“靠着黄河没水吃”的局面,同时实现了甘肃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贡献了甘肃智慧和力量,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历史上谱写了甘肃乐章。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生态类型多样。甘肃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四大地貌单元,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渭河源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深入实施一大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黄河干流、渭河、大夏河、洮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泥沙入河量显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有序推进,特别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