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促进十大生态产业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坚持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一年一年抓下去,不断提高生态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园区,推动创新要素汇集,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新格局。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力勃发的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建立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化工产业,积极推进传统重化工业出城入园,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绿色低碳产业。全力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打造当归、党参、黄芪等特色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巩固拓展通道物流产业,依托兰渝、陇海、兰新、包兰、青藏线等国家铁路在我省形成的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构建现代物流产业布局,推动全省高铁经济带、兰州空港临空经济区发展,重塑甘肃通道枢纽和物流优势。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依托国家“东数西算”产业联盟,积极争取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加快兰州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动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等重要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深度打造“丝绸之路信息港”,提升各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产业,推进兰石集团石油钻采设备、炼化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华天科技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芯片封测基地建设,将天水打造成国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发挥我省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推动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促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
第五节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黄河流域人才、产业基础,抢占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高地,打造高成长、高带动、高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行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启动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产业链,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孵化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立省市联动、多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引进体系,确保沿黄流域每年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左右。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新做强生物制品产业链,补齐医疗装备产业链短板。充分发挥医用碳离子领域的科研优势,打造全国医用碳离子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运维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依托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郝氏炭纤维等企业,着力发展高性能分离膜新材料、新型碳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积极谋划发展炭—石墨材料、3D打印材料、电子级晶硅等前沿新材料产业链。优化无人机产业结构,延伸无人机产业链条,建设飞行服务、检验检测、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等6个中心,把无人机试飞基地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无人机产业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先行先试,加大政策创新支持力度,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确定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引进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促进高端高质高新的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第九章 开创黄河上游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统筹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强化城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协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强化兰州黄河上游中心城市地位,推动节点城镇差异化发展,分类补齐县城短板,构建特色彰显、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城乡互动的黄河上游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18/26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