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推进种养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提高化肥、农药、有机肥、饲料等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残留地膜(棚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面推广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分流和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在沿黄大中型灌区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工湿地等形式的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工程,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强化沿黄灌区尾菜处理及综合利用。分级分类实施污染治理修复,在受污染耕地集中区域建设超筛选值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工程。在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优先种植和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特色林果业,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减少地下水污染。
第二节 推进工业污染协同治理
关停并转沿黄“散乱污”企业,分类推动沿黄河一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园区,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快钢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煤炭、火电、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行生态敏感脆弱区内工业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黄河流域甘肃段入河排污口调查,分步推进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加快构建覆盖所有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所有沿黄固定污染源要依法按证排污。沿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放,或在一定时期内依托其他可行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向河湖、沙漠、湿地等偷排、直排行为。加强工业废弃物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加强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渭河、泾河、马莲河、祖厉河等污染负荷较重支流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设施,持续提升黄河流域城市(县城)污水收集效率并确保达标排放,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基本消除县级以上行政辖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快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鼓励支持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工程,城市建设、生态景观等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因地制宜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的衔接,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城市、沿黄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线县、镇,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建设垃圾焚烧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阳光堆肥房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保障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污水垃圾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量按效付费机制。推动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在地级市和县城等城乡人口密集地区普及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集中供热。积极开展车、路、油统筹管控,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第四节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研究制定甘肃省黄河流域矿区综合整治专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甘南、兰州、白银、平凉、祁连山等历史遗留矿山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盘活矿区土地资源。强化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染,停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以黄河干支流岸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为重点,开展尾矿库、尾液库风险隐患排查,“一库一策”制定治理和应急处置方案,鼓励尾矿综合利用。统筹推进华亭、新窑煤田等大强度开采导致大规模地面沉陷综合治理,开展白银、庆阳、平凉等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范。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2021年后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要求,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
16/26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