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有效降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压力
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高山草甸、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保护和用途管制措施。在甘南黄河上游和祁连山等重要水源涵养区,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鼓励种草养畜,推行舍饲圈养,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减压增效”生态畜牧业,减轻天然草地压力。严禁在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开荒、垦荒。在祁连山、若尔盖等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小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极度脆弱区,探索实施生态搬迁、避险移民等民生工程,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减轻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压力。按照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生态旅游。争取国家增设我省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第四章 加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着力抓好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强化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平,推动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面貌。
第一节 加大林草植被建设力度
遵循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自然分布规律,密切关注降水线北移和气候暖湿变化等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新影响,加强水资源平衡论证,“以水定绿”,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率。加大重要水源涵养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和封育保护,促进自然恢复;统筹实施退化林修复和退化草地治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域、沿黄干支流和重要水源地国土绿化进程,科学选育适生树种草种,大力营造混交林,倡导低覆盖度造林,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适度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大力培育发展家庭林场,加强林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提高生态效益和农民收益。
第二节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子午岭、六盘山和渭河源区等区域水土保持,实施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淤地坝除险加固,以董志塬等塬区为重点,实施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治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项目,以点带面,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向好发展。围绕泾河、渭河、马莲河、祖厉河、蒲河、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大通河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实施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建立以沟道坝系、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支持兰州新区创建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开展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依规做好低丘缓坡地区土地科学治理利用相关工作。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能力。
第三节 统筹水土保持与现代旱作农业发展
13/26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