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探秘】百年中山桥:一座桥与一个城市的记忆(图)

时间:2011-06-03 17:37:16   作者: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山桥不仅是我国军民抗击日寇的重要战线,而且是兰州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座桥上,络绎不绝的驼队和汽车,将无数军粮、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前线。这座原为车马通行设计的铁桥,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7月扶眉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直指兰州,拉开了解放兰州的序幕。

  8月25日拂晓,在一片寂静中,3发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腾空而起,兰州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战役打响了。

  经过一整天激战,一野各部队先后攻占了兰州南山各阵地。当时,敌司令官马继援坚守兰州的决心发生动摇,遂与在西宁的马步芳联系,决定各部队在黄昏后趁夜通过中山桥退往青海。这时,攻占中山桥成为能否全歼马步芳军的关键。

  25日19时许,一野第三军第七师三营八连,在七连、九连的协同下,迅速向中山桥逼近,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守桥敌军负隅顽抗,企图扼守这条生命线。八连指战员集中所有火力压制敌人,掩护突击队冲击。九连攻占西关外城,居高临下,集中火力攻击敌守军。战斗愈加激烈,两辆装载弹药的汽车被打中起火爆炸。战斗进行到午夜2时许,八连终于占领了桥头阵地,切断了敌军退路。

  26日凌晨6时,当发现死守白塔山的敌军仍不断向南攻击时,一野第四军当即组织炮兵火力掩护我军迅速通过中山桥向北发起攻击,歼灭守敌。11时,第十九团一部跨越中山桥,击溃残敌,将红旗插上了白塔山顶,宣告了兰州解放。

  由于中山桥在兰州战役中受到损伤,黄河两岸交通断绝。经过军民十天十夜的抢修。9月6日,中山桥重新通车,人民解放军的坦克、炮车顺利通过中山桥,继续西进。此后,人民解放军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后勤给养,通过中山桥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手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山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中山桥全景。

中山桥整体抬升施工图。本报记者张铁梁摄

  百年沧桑

  中山桥自建成至今,已度过了102个春秋。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两次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历经沧桑之后,他依然如一名坚强的战士,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以1981年黄河洪水最为严峻。1981年8月13日至9月中旬,黄河上游连续降雨,黄河兰州段水位暴涨。8月下旬,刘家峡水库日均流出量达1387立方米/秒,湟水、大通河日均流量达614立方米/秒,中山桥处流量为1838立方米/秒。进入9月份后,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逐渐增大,兰州段流量也急剧上涨,最大流量达564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达1516.79米。在这次洪水中,黄河兰州段大于4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了20天,总行洪历程达30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水位最高、流量最大的一次洪水。

  中山桥在这次洪水中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其时,黄河水位已接近中山桥桥面,中山桥一旦被冲毁,势必危及下游黄河大桥的安全,同时将对全市防汛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中山桥安全度汛,9月14日下午,兰州市建委及市政工程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中山桥安全度汛问题,提出了3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防止桥架被洪峰冲毁,计划用3条钢丝绳,分别在南北桥头两岸上游处下地笼,钢丝绳顺桥人行道摆放,紧扎桥架一端,牵制南两孔、中孔和北两孔桥架,以尽量减少损失。

  第二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流量为6000立方米/秒、水位距桥面30厘米时,立即组织人员挖除桥面沥青混凝土,以减轻桥的浮力,为下一步打开桥面板做准备。

  第三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量为6500立方米/秒,水位将接近桥面时,立即组织人员拆除桥面板,截断栏杆,进一步减轻桥的浮力和阻力。同时做出最坏打算,在中山桥上空用直升机布置炸弹,以防止铁桥被洪水冲垮。

  9月14日,中山桥封闭,栏杆被连夜锯断,并用3根钢丝绳锚横拉。9月15日,水位已越过二、三、四墩帽顶,达1516.79米。当晚10时,中山桥实行戒严。9月19日,黄河洪水流量下降到4800立方米/秒。9月21日,市政工程部门等单位对中山桥支座与中心线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与1980年6月数据基本相符,这才撤销中山桥停止交通的禁令。至此,中山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仍傲立于黄河之上。

  1989年,80岁的中山桥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碰撞。当年8月9日,下午7时15分,兰州一毛厂一艘260吨重的供水船失控,撞击了中山铁桥桥墩,危及铁桥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

  当晚,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采取了紧急措施,在中山桥南北两端设置了红灯、路障,断绝了交通,同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了动力电问题,安排了将船体拖离大桥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防汛指挥部门及时与刘家峡水库联系,调节了黄河水位。

  11日下午2时许,两台卷扬机拖着巨大的船体离开了中山桥,威胁中山桥安全长达40个小时的船体,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拖移,被拖置到离桥200米的上游岸边,并作了安全固定。至此,大桥安全威胁彻底解除。

  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使中山桥已略显苍老。自1931年起,经过大大小小的17次维修,这座历经磨难的百年老桥雄风仍不减当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桥共经历了5次加固维修:

  1950年,由交通部第七公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对铁桥进行桥墩加固。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由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对铁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得中山桥外形变为了今天的形状。

  1989年,那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铁桥后,兰州市经过抢修不仅使铁桥转危为安,还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中山桥又进行了维修加固。

  2004年10月,在承担了95年车辆交通任务之后,兰州市政府决定将中山桥改为步行桥。

  2011年,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8次大修。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桥抗震能力和抗洪能力,加固桥墩外,还将让这座百年老桥长高1.2米。工程完工后,将使这座百年老桥重焕青春,同时保证可靠使用50年。

  对兰州和兰州人来说,中山桥代表了太多太多。对兰州而言,他是纽带,将阻隔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了南北两岸;他是钥匙,开启了通向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的商道,使兰州的特产得以走向全国各地,将各地丰富的物产带到了这片土地上;他是功臣,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走向解放。

  而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兰州人而言,中山桥更像是一位亲人,一位长者,在黄河之滨,对后辈儿孙和外来访客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以雄健的身姿横亙在黄河之上,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每一个兰州人一道,勇敢地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