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探秘】百年中山桥:一座桥与一个城市的记忆(图)

时间:2011-06-03 17:37:16   作者:

  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建成通车。桥身上部为穿式钢桁架,共计5孔,每孔45.9米,全长233.5米,桁架高5.7米,桥面宽8.36米,车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桥下部由两座桥台,4个桥墩组成,设计荷载8吨。桥南北各建牌坊一座。分别悬挂“第一桥”匾2块,“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1块。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命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1954年以前的兰州黄河铁桥。

2004年维修加固后的中山桥。

  历经变幻

  1911年,中山桥已伴随兰州人走过了三个春秋。这年10月,在长江之滨的武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唯有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仍效忠于昏庸腐败的清王朝。这年10月,张凤在西安起义,陕西宣布独立,最后一任陕甘总督长庚闻讯后,纠集10万甘军一路向东,占长武、永寿、邠州、围乾州,陷固关、陇县、千阳,关中震动。与长庚同行的还有时任甘肃劝业道的彭英甲。1912年3月12日,清帝逊位,长庚的“讨逆”行动无疾而终。3月15日,甘肃布政使赵惟熙、省咨议局议长张林焱,昭武军统领马福祥等,向袁世凯发出通电,拥护共和。甘肃正式摆脱了清朝统治。那位建造中山桥的功臣彭英甲,在于1912年4月回兰州做了5个月甘肃布政使后回到北京。从此,便不知所踪。

  民国成立后,清王朝的影子一点点随时间消逝,唯有中山桥仍静静地跨河而立,与这座城市的人民一道历经变幻。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喧嚣中,在抵抗日寇轰炸的奋争中,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中,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度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相机侵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封锁了我国大部分出海口,西北、西南成为关系抗战全局的战略大后方。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由新疆入境的苏联援华物资大多经甘新公路运抵兰州集中后,再由西兰公路等转运到各抗日前线。中山桥是甘新、西兰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的一座横跨黄河、连接两条道路的桥梁,其军事、经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

  抗战期间,兰州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站,而且是中国空军的训练中心之一。为此,1937年11月至1943年6月,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中山桥就是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

  安守仁老人是当年日军轰炸兰州的亲历者,他回忆道:“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在私立志果中学(今兰州二中)上学,1939年前后的这段时间,日军多次轰炸兰州,把中山桥当做重点目标,因为当时苏联援助我们的大炮和弹药要通过铁桥运到抗日前线。日军轰炸铁桥投弹很多,但无一命中,炸弹都投在了铁桥附近。”安老仍清楚地记得,在铁桥南岸,东西两面都布满了弹坑,他和小伙伴还跑到弹坑前看。“南面的坑很大,有六七米深,坑里积满了雨水,弹片把铁桥削坏了很多处。”安守仁说。

  针对日寇的轰炸,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兰州上空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据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39年2月20日和23日,分别有9架和6架敌机被击落;另据李恭《敌机袭兰纪略》,同年12月,又有10架敌机被击落。

  参加过1939年3.23空战的李德标在回忆录中记载了当年与敌机交战的片段:

  “日本轰炸机群与我机逐渐接近,长机领导我们3架飞机,恰好在敌机群航路之前右上方,拦个正着,我当时不假思索,立即带升机头,向右倾侧,推头俯冲,向敌机群对头攻击……”“在向敌机进行第二轮射击后,猛然看见敌轰炸机两架,在我机稍远处的前方,突然爆炸,变成两团巨大火球自空中坠落地面……”“再抬头一看,又见另一敌机,拖着黑烟渐渐落后,继之也爆炸下坠,与前述敌机相冲。”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