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始终以普通一兵来要求自己。他常对子女讲:我是一个窑工,是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哺育才有今天,今天所得到的,都是无数先烈和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这些幸存者,千万不能忘记他们。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徐海东时,徐海东对斯诺说:“我做陶器又快又好,敢与任何人比试。所以革命成功后,我仍有用武之地。”意思是说他完成革命任务后可以解甲归田,继续去做陶器。
中将让衔:没有名利思想
徐立清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
徐立清在1955年的开国中将授衔名单中排位第一,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是这样的:全国175名中将的呈报名单是按级别的高低排序的,徐立清是中将里面唯一的正兵团级,自然排在了最前边。
徐立清是1929年参加鄂豫皖红军的,1950年1月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1952年被评为正兵团级。按照1955年授衔的标准,正兵团级应该授上将军衔,但他利用在总干部部管理授衔工作的“便利”条件,将已经列入上将名单中的自己的名字,改写到中将名单之中。与此同时,他向有关领导再三申诉自己的想法。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军委副主席彭德怀,都不同意他把自己军衔压低的意见,但在他一再坚持下,最后说服了周恩来,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军首批175名中将中唯一的一名正兵团级的总部副职领导干部,成为在荣誉面前退让的楷模。
徐立清首先是向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写报告,要求低授军衔。但是过了几天,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名单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在中将的名单中添上了“徐立清”三个字。罗荣桓看了被徐立清改动的名单后,亲自找他谈话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级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改写到了上将名单中。
名单很快要提交到中央军委讨论了,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同志都劝他说:“你是符合授上将军衔的,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得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也陷入矛盾之中,一连几天,都在苦苦思索着。
9/23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