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55年陈先瑞被授予中将,与班内两战士相聚,感叹:你们都是上将了

时间:2022-08-12 16:16:40   作者:

 1955年授勋仪式结束,人群逐渐散去。

手中拿着一张中将命令状的陈先瑞,心情激动,他想赶紧回去和家人一同分享这份喜悦,可刚到门口,陈先瑞就被人叫住了。

“老班长!”

陈先瑞有些奇怪,扭头望去,才发现门口站了两个人,一个面孔黑瘦,举止稳健,另一个稍微年轻点,但皱纹巴巴的。

看着这熟悉的两张面孔,陈先瑞有点惊喜——这是以前他当班长时,班内的两个战士。他快步走了过去,可到了面前,陈先瑞却“叹息”一声:

“可以哩!你们都是上将了!我这个班长,才是中将嘛!”

图|陈先瑞

听着陈先瑞的话,两人哈哈一笑,一人抬起陈先瑞的一只胳膊,便把他抬了出去:

“哎呀,什么将不将的,还不是老班长你带的好?走...走走,咱们多少年没有聚了!”

这两位上将究竟是谁?他们又为什么对陈先瑞如此敬重?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14年的秋天说起……

一、一个班走出三位将军

1914年秋,陈先瑞出生在河南商城县大阎家湾村(现属于安徽金寨),从小他就一直被地主剥削、欺凌,所以他到了15岁的时候,毅然加入了红军。

陈先瑞虽然营养不足,个头矮矮的,但人十分机灵,一开始部队就把他安排进了97团,当了一名勤务兵。

攻打商城的战斗中,陈先瑞虽然是新兵,还是第一次上战场,但他没有一点害怕,跟在团长后面猛冲猛打。第一次作战,他就和几个勤务兵,俘虏了十几个敌人,团长觉得陈先瑞是一个可造之才,便把他推荐到师部。

陈先瑞后面表现出色,又被选去了“特务四大队”。这个特务四大队是专门的战斗编成序列,隶属于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主要执行一些上级交代的特定任务,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特种部队。

像什么筹集物资、打土豪、抓团总,刺探敌情、截击敌人的运输队,都是特务四大队要做的事情,也就是那时候,陈先瑞立下了很多战功,奠定了他成为开国中将的基础。

当时他遇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兵,他们一个叫韩先楚,一个叫刘震。

刘震是湖北孝感人,由于作战勇敢,被挑选到特务四大队,韩先楚则是半路上“收容”过来的。这两人非常有意思,常常相互斗嘴,按他们的话说:“实在看不过对方,不骂两句不痛快!”不过陈先瑞却非常喜欢他们,觉得他们的性格很好,是可以相处的。

所以平时,他这个班长很照顾他们。陈先瑞不仅教他们打枪,还帮他们积累战场经验,告诉他们怎么提升自己的战斗素养。韩先楚、刘震十分尊敬陈先瑞,不仅把他当成班长,更是把他看成革命路上的老师。

图|刘震、韩先楚、陈先瑞

1933年10月,鄂豫皖苏区游击斗争陷入困境。为了获得支持,部队领导决定派出专员向上海党中央求援,可护送专员的工作,每次都失败了。于是部队领导找来了特务四大队,并点名让陈先瑞完成这项任务。

班长陈先瑞,带战士韩先楚、刘震,先是做了一个大概的侦察,发现路上的关卡十分严密,想要从敌人的眼皮底下把人送走,恐怕很艰难。不过这些困难难不倒陈先瑞,他提出既然不能暗着走,那就“明着来”,走得大模大样,走他一个“虚张声势”。

护送开始了!

陈先瑞先给专员乔装改扮,一顶礼帽,一件大褂——一个衣冠楚楚的“教书先生”便诞生了。然后刘震、韩先楚打扮成“家丁”、“书童”的样子,紧紧跟在“教书先生”身边。陈先瑞自己呢?他带三个战士扮作“轿夫”,抬着轿子隐藏在后面,预防意外的发生。

一路上的关卡倒是顺利骗了过去,但最后的车站却不好过,因为专员身上有书信,就藏在衣领后面,如果敌人要搜身的话,那就糟糕了。

刘震、韩先楚有些焦虑,可陈先瑞倒是不慌不忙,示意两人沉住气。眼看就要进车站了,陈先瑞大手暗暗一挥,刘震便大声吆喝起来:“闪开!我们先生的轿子来了……闪开!”

他一喊,引得车站里的人纷纷侧目,众人猜测这是哪里的高官权贵,盘查的军警看到这阵势也懵了,他下意识想要拦截盘问,手刚刚撩起轿帘,刘震便上前大声呵斥道:“大胆!冲撞了我们先生的话,要你小命!”

刘震的声音中气十足,弄得盘查的军警一个战栗,他赶紧把手一招,让轿子过去了!最后,护送任务圆满完成。后面陈先瑞又带战斗班,完成了各种战斗任务,军政委吴焕先称他们为“一把小扫帚”,所到之处,横扫敌人。

谁也不知道,就是这个小小的战斗班,会走出三位共和国将军,这个班,也成了留名历史的“将军班”。

韩先楚和刘震我们都知道,那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后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才能名列上将,但陈先瑞又做了哪些事情?他为什么能成为开国中将呢?

二、智慧:扔银元救下徐海东

陈先瑞所在的那个将军班,属于红25军,军长是徐海东,也是后来的开国大将。徐海东有一个“徐老虎”的名号,因为他打仗的时候,总是喜欢冲在最前面,猛得像一头老虎。

图|徐海东

陈先瑞为了保护他,冲锋的时候,总会在后面跟着他。有一次,在转战皖西的路上,部队的给养出了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徐海东便带队伍直接攻打了罗田县城。

很快大家攻入了县城中心,并且意外发现了一座“宝库”。那里面的衣服、银元、枪弹多得都数不尽,正当战士兴高采烈搬运物资的时候,一旁的陈先瑞却一拍脑袋,连忙带着一个机枪班,跑到了门外。

难道发现敌人了?

原来陈先瑞看着这个仓库,突然想到,既然敌人有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仓库,那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说不定现在逃散的敌人已经带着大队人马,准备杀红军一个“回马枪”!

现在战士们都沉浸在搬物资的喜悦当中,这要是敌人打了过来,可就糟糕了。更要命的是,军长徐海东此刻正在仓库里查看物资,可不能有半点意外啊!

一想到这,陈先瑞便带着一个机枪班冲了出去,准备在仓库外面布置防御阵地,可还是有些迟了,陈先瑞刚刚把机关枪放下,门外就枪声大作。

有一个团的敌兵正从南面扑过来。

“准备战斗!”陈先瑞大喊,然后冲进了仓库,准备让军长徐海东先一步撤离,但徐海东看着院子里的物资,摇了摇头:“别急!再搬几箱!”

陈先瑞眼睛都红了,这院子里无险可守,要是被敌人堵住了门,那今天大家都得交代在这,他喊了一句:“军长,咱们必须得走了!”说完他手一挥,后面冲出几个战士,架起徐海东,就准备从大门出去。

可敌人似乎也知道里面有个“大官”,疯狂向仓库大门那边射击,子弹如暴雨般倾泻,陈先瑞暗暗着急,他不敢带军长徐海东直接冲过去,这个子弹的密度,很难靠身体速度冲过去,敌人越来越接近,情况也越来越危急。

这时候再不做出决定,恐怕大家都要被堵住了,几个战士大声喊道:“班长,快做决定吧!来不及了!”陈先瑞也是焦急,脑中思绪急转,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陈先瑞突然瞥到了仓库中散落一旁的银元,他灵机一动:“快!快!把这里的银元都用力扔出去。”

说完他便抓起一大把银元,像天女散花般向敌人扔了过去,其他战士也有样学样,纷纷把银元抛了出去。

无数的银元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刚才还在拼命射击的敌人,见到这种情况哪里还顾得上堵住红军,连忙趴到地上,开始捡起银元来,敌人头目气急败坏,鸣枪示警,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捡银元。

“冲!”陈先瑞低声喊道。众人趁混乱的场面,连忙带着机枪冲出了大门,向后退去……

多年后,徐海东满怀感激地对陈先瑞说道:“先瑞,当年在罗田的时候,要不是你及时用机枪把住了大门,然后又撒银元拖住了敌人,恐怕,我和那些搬物资的人都要完蛋哩!”

智救徐海东,彰显了陈先瑞的智慧,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成为开国中将的原因之一,但对军人来说,在战场上的表现,才是衡量的第一标准。

那么陈先瑞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呢?

三、洞察:逃过几十万军队的追杀

悉数共和国将领的人都知道,其中能征善战者,数不胜数。单论军事才华,陈先瑞排名很靠前,在红军反围剿时期,他就声名鹊起,反动派为了能抓捕他,足足悬赏了一万大洋。

 

1935年,党组织在鄂、豫等地整编各路游击武装,这也就有了后面的第74师。陈先瑞被调过去当师长,不过这支部队刚成立,国民党军就立即调集了附近的人马,准备把第74师扼杀在摇篮里。

陈先瑞并没有盲目迎战,而是选择带部队不断辗转腾挪,很快敌军追着陈先瑞,就到了一个叫青铜关的地方。

很多战士看到这个地方,就深吸了口气。这地方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个重要据点,险要无比,而且易守难攻,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守军足足有一个营。要是红军和他们交上火了,恐怕这股据守青铜关的敌人,只需要凭借地利,便可把大家拖在这里,到时候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再趁机赶上来,那大家就真的无路可逃了。

相比战士们的恐惧与惊慌,陈先瑞气定神闲。在这个危急关头,他先让部队全部隐藏下来,然后派一支人数略少于青铜关守军的游击小队,佯装攻击青铜关。敌人立功心切,直接冲下关来追杀……这时候陈先瑞趁机挥军直上,一鼓作气把敌人消灭在青铜关下,紧接着,陈先瑞带大部队通过青铜关,连夜夺取了宁陕县城,彻底把后面的追兵给甩脱了。

不过敌人好像是和陈先瑞的第74师较上劲了,接连聚集部队围剿第74师,似乎不把陈先瑞的部队消灭,他们就咽不下这口气。

翌年,国民党再次调集十多个团的兵力,对陈先瑞的第74 师发动第二次“大围攻”。这次兵力是之前的几倍,而且敌人也学乖了,绝对不给陈先瑞喘息的机会,一直在后面疯狂追击,沿途的关卡也是绝不主动出击,就是打防御战。

虽然敌人来势汹汹,但陈先瑞依旧找到了办法对付。他这次不再和敌人作战,而是带部队“盘旋打圈子”,但敌人也不全是“草包”,有精通战术的人,在东、西两线布下重兵,同时派出重兵驱赶陈先瑞部队,准备来个“包饺子”,一举灭掉陈先瑞。

陈先瑞在这种“必死”的局面下,发挥出了超凡的军事洞察能力,他多次预测到敌人的动向,每次都能从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点,突破而出。

后面为了躲过敌人封锁,他又带部队进入大雪封山的秦岭,克服了极度严寒,再翻越海拔 3700 多米的太白山,逾越天险,一举从国民党军东、西两线结合的中心处,成功突围而出……

此次突围战,使得陈先瑞名声大噪。

图|秦岭

一年后,陈先瑞率领第74 师北上直抵华山脚下,四处张贴标语,大造声势。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知道后,特地给陈先瑞写去信件,高度称赞了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要应付日寇的侵略,就需要更多有军事经验的将领,所以延安从各部队中,征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前来延安“抗大”,进行系统的军事学习。

陈先瑞也在应召的干部之中。不过见惯了大场面的陈先瑞,此刻也是有些忐忑,自己当兵的时候太早,只上过几年私塾,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文化,这些年来打仗,都是靠日积月累的经验,这要是真的到了学校,那可就摸瞎了。

不过,陈先瑞没有想到的是,在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接到校长办公室通知:毛主席要见你!

“毛主席要见我?”

一开始,陈先瑞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但确认没有错后,他的心情激动起来了,要知道能让毛主席主动邀请,这在部队里可不多见啊!

当天下午,陈先瑞便准时来到了毛主席的住所,毛主席亲切地迎了上来,开头第一句便笑道:“原来就是你叫陈先瑞哩!国民党报纸上把你挂号了,人家用几十万军队围堵你们几千人,但就是没弄倒你们……真的厉害哩!”

图|毛主席

陈先瑞受宠若惊,谦虚道:“没有...没有哩,都是战士们的功劳,大家敢打敢拼,我们才能突围出来!”

后面毛主席又鼓励他要利用在“抗大”学习的机会,争取把自己的文化知识提上去,提高自己的军事水平,适应未来多变的战场——未来的战争可不是指挥几个师,是几个军,甚至几个兵团,趁现在有机会,赶紧提高自己。

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陈先瑞回忆说,正是那次和毛主席的交谈,才促使他下决心把文化学好,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这番“劝学”,陈先瑞才能弥补自己的“根基”,未来成为共和国将军。

后来解放战争,陈先瑞果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战争中立下了很多大战功。

就在这时,陈先瑞见到了两个熟人。

四、信仰:工作到生命最后

1950年5月,陈先瑞被任命为陕西军区副司令员。随后朝鲜战争爆发,他作为第19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虽然志愿军神勇无敌,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战胜装备优良的美军,但在第一阶段的时候,有些军队其实打得并不好。

陈先瑞麾下的第64军作战失利,士气低迷。陈先瑞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便主动带着军领导一起下到基层安慰士兵,还带大家查找原因、总结教训。

陈先瑞通过自己的作战经验,带战士总结复盘,然后又用当年红军时期的艰苦,鼓励大家不要害怕作战失利,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困难。

后面陈先瑞又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大范围宣扬英雄模范事迹,给予大家信心,激发广大战士的斗志。最终,64军士气恢复,在后面打了好几场硬仗,都获得了大胜利。

 

后来,陈先瑞奉命回国,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中将军衔。就在这时候,他遇见了两个熟人——当年班内的两个战士刘震、韩先楚。

陈先瑞感叹万分,想不到一个班里竟然走出了三个开国将军。刘震、韩先楚虽然已经是上将,但他们对陈先瑞依旧十分尊敬,在他们的心里,陈先瑞一直都是他们的老班长,这个身份从来没有改变过。

后来,陈先瑞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幸患上心脏病,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又患上了肝炎。当时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办法治疗,但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不行了的时候,陈先瑞竟然靠坚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热爱,硬生生战胜了病魔,走出了医院。这个事情在部队里广为流传。

1981年1月,陈先瑞离休,但热爱党的事业的他,仍然像蜡烛一样,发挥余热。他拿起笔杆,回忆当年的往事,参加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的工作。

陈先瑞力求真实,翻阅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资料,从党史资料到敌伪资料,通通翻了一个遍。但当有人提议他写一篇“将军班”的回忆录时,他一口回绝了。

他说道:“将军班有什么可吹的?‘小菜一碟’,端不到桌面,而且有句话说,活人不可与死人争功,我们那个班出生入死,最后就剩下三个活人,其他的人死的死,伤的伤,别说姓名,连个外号都没有留下,你现在让我写一篇光荣的将军班回忆……唉!我这个老班长心里不是滋味!”

1996年,陈先瑞在北京逝世,时年82岁,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他依旧在工作台上,默默耕耘。

……

陈先瑞是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扔银元救下徐海东,彰显其超凡智慧;从几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中,带着几千人逃出生天,表现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在生命最后,他依旧坚持工作,则展示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甘肃质量信用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