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1965年彭德怀站在邓华家的窗户下,不敢进去,看着他的背影泪流满面

时间:2022-08-01 09:27:19   作者:

1965年10月,毛主席找到在吴家花园居住的彭德怀谈话,让他担任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彭德怀很激动,新生活即将开始了。

一个多月后,彭德怀坐车前往成都。坐在列车上,他看着外面的风景,心情异常激动。他想到好友邓华也在成都,或许自己能见到分别六年的老战友邓华了。

一天,他到省委总府街招待所理发,认识了曾参加过志愿军的理发员贾月泉,从他口里得知邓华住在童子街29号,距离自己住的地方有段路程。

他回到家里,迫不及待让人拿来成都的地图,戴上老花镜,在上面寻找邓华家的位置。很快他在地图上找到位置,取下老花镜,兴奋地对警卫员说:“等到天一黑,我们就行动。”

可天空刚黑下来,就下起蒙蒙细雨。警卫员见下雨了,天气寒冷,道路有点滑,担心彭德怀的身体,就问:“彭总,现在还去不去?”

虽然彭德怀的脸庞有了年老的痕迹,但是身上还有大将的风采。他如同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一般,大手一挥:“去,定下的事情,就算是下刀子也不能改变。”

为了防止让人认出,警卫员给彭德怀戴上口罩,经过大约半个小时后,冒着细雨来到邓华家的小院子里。彭德怀站在细雨中,抬头看着邓华居住的小楼。只见蒙蒙细雨中,小楼里的电灯亮了,一个身影在屋里走来走去。

图|邓华

彭德怀想都不用想,兴奋地说:“就是他,他就是邓华,那个背影我一看就知道。”这位久经战场,在血和火面前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铁骨汉子,一下子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彭德怀多次采纳邓华的建议

彭德怀的人生是从苦难开始的,他出生在一个下中农家庭,六岁那年,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几年私塾。八岁那年,父母接连去世,家里一贫如洗,他成了孤儿,只能无奈辍学。靠着自力更生和他人的帮助,他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年。

到了十岁,家里没有一粒米下锅,他只能给村里的有钱人家看牛,早出晚归,每天睡不到六个小时。做了两年,他却只拿到一年的工资。因为参加饥民闹粜(tiào)被告发,逃到外面,做了两年苦力堤工。

这些贫苦,并没有压倒他,反而让他成长得更加坚强,更加正直。他曾说:“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还不如死掉。”长期的贫苦生活,让他更加体会穷人的苦难,下定决心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他真诚地爱着党和人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待所有人。也正因为此,他和邓华结下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红军时期,邓华一直在林彪的军团效力,彭德怀指挥的是另一个军团,两人并不在一个军团,没有太多交集。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司令,而邓华只是八路军一个团政委,后来升任分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两人虽然同处一个系统,但是级别相差太大,加上当时部队高度分散,所以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只是认识彼此而已。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驰骋在西北战场,和胡宗南部队血战,邓华依旧跟着林彪,在东北战场征战,更没有机会相识。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下令将邓华的十五兵团改为十三兵团,作为志愿军部队进驻朝鲜。同时,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总司令,统帅全军。

图|彭德怀

就这样,两人终于有了相识的机会,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个情谊,不仅仅有来自对方品性的肯定,更有对对方才华的欣赏。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以优秀的才能得到彭德怀的赏识,并因为他做出几次改变较大的军事决策。

第一次改变的是志愿军司令部的设置。进入朝鲜前,彭德怀原先准备以他从北京带来的班子为底,组建志愿军司令部。但是入朝后,他对十三兵团司令部的战前准备,拟定作战计划,和组织部队开进等工作都很满意。

他认为这个兵团的组织指挥能力不错,于是决定以十三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经过申请,他在会议上宣布:“我已经向毛主席请示了,毛主席也同意,就是把十三兵团的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你们几位都是志愿军的领导。”

停顿了会儿,他对邓华说:“我已经被任命为总司令,你就不当司令了,你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这意味着邓华将被彭德怀直接领导,并成为彭德怀的第一助手。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军中一直有关于彭德怀的传闻。因为彭德怀不爱笑,表情严肃,做事认真严肃,所以大家对他难免有点刻板印象。这次邓华成为彭德怀的助手,心里也有点打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彭德怀的工作节奏。

可相处半个多月的时间下来,邓华慢慢改变对彭德怀的刻板印象。彭德怀虽然表情严肃,做事认真,但是他作为一个统帅,能高瞻远瞩,虚怀若谷,才华不俗。他认真又不刻板,严肃之中饱含着温暖的亲切,严厉之中又饱含着真诚的爱护。

这一切,都让邓华倍感荣幸,庆幸自己能在彭德怀身边工作。

第二次改变是入朝的兵力部署。彭德怀刚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在沈阳东北军区召开首批志愿军干部会议。会议结束后,已是深夜,邓华仍睡不着。他心里牵挂着,志愿军首次入朝,是否应该具备兵力上的优势?

原本决定先派两个志愿军入朝,十多万的兵力。但此时联合国军的兵力,已经达到42万人,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多达13万多人。除去地面部队,敌人还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先不说他们的装备优势,和海空军的优势,就拿志愿军全部兵力和敌军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占优势。

图|彭德怀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彭德怀,建议志愿军四个军同时入朝。彭德怀听了他的建议,深思熟虑一番,同意了,并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毛主席考虑一番后,也同意了。历史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这大大保证了志愿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的基础。

一天,彭德怀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检查作战准备情况。邓华再次向彭德怀提议,即使四个军全部入朝,兵力还是不够,必须再调一个军维护后方。彭德怀认为这个建议很好,立即向中央报告。

中央军委接受建议,迅速增派一个军,保证志愿军的大后方。这一招至关重要,为朝鲜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两次建议,让彭德怀很欣赏邓华。他称赞邓华:“他是一个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比较周到的人。”

第三次改变是朝鲜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当时彭德怀向中央和毛主席,报告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基本部署。第六次战役准备出动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配备炮兵,装甲兵参与作战。

还计划出动空军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志愿军部队作战。作战目标是歼灭敌军2个师左右,将东线的敌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不久,彭德怀签发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可几天后,正在志愿军谈判代表驻地与敌军谈判的邓华,给彭德怀打电话。他认为现在敌人已经巩固阵地,布置了精密工事,现在出击,对志愿军不利。

彭德怀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仔细研究战场形势。同时邓华经过深思熟虑,研究战场形势后,再次打电话给彭德怀,对当前战场形势作出更加详细的分析,说服彭德怀暂时放弃发动第六次战役。

彭德怀没有责怪邓华,而是仔细思考,反复思量,并和众多干部讨论。他和邓华的几次电话,让他对邓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邓华有不同的见解,能够及时说出来,是很好的事情。最后由于现实原因,朝鲜第六次战役被取消。

相处下来,彭德怀多次赞赏邓华:“他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然而有一次,彭德怀没有听取邓华的建议,令人遗憾。

那是在朝鲜金化上甘岭志愿军总部,志愿军召开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部署第五次战役。会议上的气氛活跃,大家议论纷纷,只有邓华不同,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他明白毛主席和中央的部署必须落实,第五次战役必须打,但是怎么打是一个问题。

 

毛主席和中央下达的部署,是发动大规模反击。可邓华不踏实,勇于发言:“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规模反击,一种是小规模兵团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方纵深发展,最好是结合两种方式。”

他强调:“一开始打的口子不要太大,不要企图大规模一起打,必须分范围分割一块块吃。”可惜的是,彭德怀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情报,没有采纳邓华的建议,而是发动大规模反击。最后第五次战役打响,虽然志愿军奋战一个多月,歼灭敌人8万多人,但是志愿军损失也不小,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啊!”

邓华让贤,彭德怀坚守

长时间的相处,让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每次在最危险的时刻,彭德怀总是第一时间大声问:“邓副司令在哪里?现在怎么样了?”而邓华也第一时间关心彭德怀的安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众所周知,彭德怀的脾气有点火爆,特别是在统帅全军的情况下,压力比较大。他会把脾气发出来,有什么说什么。其中志愿军的很多高级将领,包括韩先楚,洪学智都被彭德怀用心良苦地说过。但是邓华不同。

据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说:“他们在一起工作,老彭就是不说邓华。”邓华的夫人李玉芝笑着回答:“这就很好啊,我还担心邓华的倔脾气呢,万一两人不顺心了,那就糟糕了。”

事实确实如此,彭德怀从来不说邓华,而邓华也对彭德怀很尊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彭德怀为中心,努力做好助手的职责。当时邓华刚入朝不久,就接到一个任务,保证彭德怀的安全。

当时战争初期,敌机异常猖狂,多次肆无忌惮来袭。志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更是敌机首要袭击的对象。彭德怀作为总司令,曾有两次在炸弹爆炸前一两分钟被人拉开,情况万分危险。针对此事,志愿军党委开会,要求所有领导人员在警报响后,及时进入防空洞。

可彭德怀不在乎,每次敌机来临,他还是照常工作。邓华和洪学智急得直跺脚,只好向中央报告,于是中央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邓华。邓华等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将彭德怀拉进防空洞。

 

原来彭德怀没有其他的爱好,就是喜欢下象棋,放松思绪。有时来了兴趣,他会和洪学智下两盘。洪学智身材高大,性格开朗,又喜欢和大家开玩笑,彭德怀和他下棋总是会露出笑容。

于是防空警报一响,洪学智立刻上前拉住彭德怀,嘴里说着:“我们走,下一盘。”说着,拉起彭德怀就向防空洞走去,其他人跟在后面。就这样,彭德怀成功被拉进防空洞。他无可奈何,只能听大家的话。

期间,两人也发生过一番纠结。当时陈赓要来,邓华对彭德怀说:“职位是不是要重新排一下?”彭德怀回答:“你怎么想到这个的? 你胆大心细,作战勇敢。毛主席让你来朝鲜是对的,在这里我们一起共事,相处得挺好的。”

邓华没有接话,直接说:“陈赓同志要来,我看我这个位置让给他担任好了。我自己就担任兵团司令,主要抓第十三兵团。”对于此事,彭德怀仔细考虑一番。邓华的主动让贤,让彭德怀很感动。

但是自从入朝以来,邓华的职位一直没有变,已经熟悉工作,工作能力优秀。突然改变职位,是否不利于开展工作?再说邓华的能力也强,敢于拍板,是一位肯动脑子,善于思考的将领,两人相处这么久,也有一定的默契。

最后考虑重重,彭德怀拒绝邓华的提议。尽管如此,邓华还是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申请,建议军委采纳。彭德怀得知此事,又向毛主席发电,要求让邓华留任,增添陈赓为第二副司令。

中央同意彭德怀的建议,保留邓华的职位。后来彭德怀病重回国治疗,留在国内主持工作。在他的推荐下,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主持志愿军工作。

紧紧守护的生死情谊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彭德怀和邓华获得巨大的荣耀,同处事业的巅峰。他们依旧保持友好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1954年10月,中央任命邓华为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方面的事情。任命前,彭德怀特别问过邓华的意见,要求邓华来北京就职,还亲自给他找到一座房子。

 

可邓华一直没有就职,最后留在东北。还有一次,邓华和沈阳军区等人来到北京,准备去东南海防前线参观学习。彭德怀得知后,安排邓华代替他去前线看看。邓华答应了,乘坐彭德怀安排的专机,到福州和广州军区视察。

这些交往看上去都是小事,属于锦上添花,看不出来人和人之间真实的品性。但是即使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情谊依旧让人感动。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闲居吴家花园,邓华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分管农业机械工作。这一去就是16年,两人就此分别。彭德怀得知后,为邓华的仗义执言而深深感动。听说他去了四川成都,内心伤感不已,以为两人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直到1965年,毛主席找到彭德怀谈话,让他担任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正好这个职位,也在成都。在前往成都的车上,彭德怀心情很激动,自己终于有了新生活。到了那边,他也许能再见到邓华,更让他激动不已。

一天,彭德怀在招待所理发,认识了一名理发员。从理发员的口里得知,邓华住在童子街29号。他过去那里,只需要步行20分钟,再坐汽车5分钟就可以。回到家后,他特别激动,让人拿来成都的地图,仔细查看位置。

很快他找到位置,取下老花镜,吩咐警卫员等天一黑,他们就去看邓华。谁知天一黑,就下起蒙蒙细雨。然而这并不能抵挡彭德怀去看望邓华的决心。他冒着蒙蒙细雨,戴着口罩,来到邓华家的小院子里。

他迫不及待想去敲开门,可走了几步,又不自觉停下来。警卫员奇怪地问:“彭总,怎么不进去呢?”彭德怀是多么想进去敲开门,多么紧紧握住老战友的手。可是他不敢啊!他只能紧紧抑制自己的感情,用牙齿紧紧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在静悄悄的夜晚,庐山会议的情景好像又浮现在眼前,让他想起很多很多。他是一个胸怀坦荡,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宁愿自己粉身碎骨,宁愿被烈火燃烧,也不愿连累战友。彭德怀轻声说:“不用了,我们不进去吧。”

说到这里,彭德怀的眼泪从眼眶里涌出,和脸上的雨水融在一起。他久久站在此处,看着灯光下那个熟悉的背影,自言自语:“好了,就这样就好了,看看这个地方就好,看看就行了啊!”

彭德怀在漫天的雨中,久久站立,直到邓华关灯休息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后来彭德怀离开成都,邓华都不知道,自己挂念已久的老首长彭德怀,曾经来过自己的窗户下,看着他的背影流泪。

其实彭德怀不知道的是,邓华也偷偷来看过他。彭德怀被任命到成都后,邓华就知道了。他从曾希圣的口里得知,彭德怀住在永兴巷7号。距离他家,只要步行20分钟,坐汽车5分钟。

一天夜晚,邓华也出发了,慢慢走到彭德怀门前。在即将走到门口时,邓华放慢了脚步。他知道彭德怀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想在附近走走,碰碰运气,再见彭德怀一面。可直到邓华从曾希圣家里出来,他还是没能看到彭德怀。

回去的路上,邓华再次放慢脚步,希望能出现奇迹,见到牵挂的彭老总,再见他一面。可是他再一次失望了。和邓华过家门而未见相比,彭德怀要幸运很多,见到邓华的背影。即使是背影,彭德怀也心满意足了。

自此以后,两人再也没能见面,没能听到对方一点消息。但是他们知道,他们都在心里记挂着对方。彭德怀去世前,留下遗言,叮嘱妻子把邓华送他的金质烟盒还给邓华。晚年邓华重回部队,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有关彭德怀的事情上。

 

在彭德怀的追悼会上,邓华也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意离去,只是彭德怀也像邓华当年一样,全然不知了。邓华临终前,唯一留在床头的就是彭德怀还给他的金质烟盒。

他躺在病床上,吃力地说:“多想为党和人民多做点工作啊.......可......惜.....来不及了。”1980年7月3日,邓华离世,享年70岁。他和彭德怀一样,为革命奉献了一生。

他们从朝鲜战场上结下情谊。这段情谊既给他们无限荣光,也给他们无穷痛苦。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生死战场上结下的深厚情谊。可惜的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曾顶着众多压力,看望过彼此,也曾为了对方,泪流满面。(甘肃质量信用网据快资讯)

 
 
 
 
 

 

张铁林,“恬不知耻”终于付出代价

 

文 | 久午

编辑 | 孙大圣

近日,一则媒体的爆料又将曾经的“皇帝专业户”张铁林引入了大众的视线之中。

在相关爆料中可以看到,张铁林于7月20日晚同三个朋友驾车外出,在加油站时不小心剐蹭到别人的车,被蹭女车主也算和气,下车查看了剐蹭情况后就与张铁林等人商量解决方案。

但令女车主没想到的是,张铁林即便是面对行车记录仪里的证据依然矢口否认,甚至到后来恼羞成怒拍下女车主车牌号,对其进行威胁。

 

于是,爆料一出便在网上迅速传开,还顺便帮网友回忆了一下张铁林曾经做下的许多荒唐事,一时之间网上的骂声一片。还有一些网友精准总结:目前为止,还珠除了苏有朋直接全军覆没。

那么张铁林这些年究竟都做了什么?他的口碑为何崩坏至此?

01.顶着英国国籍坐床封活佛,被韩红亲自下场打假

说到口碑,笔者首先就得跟大家讲讲这个“皇阿玛”的人设。

自从《还珠格格》爆火后,张铁林似乎守住了很多电视剧的“皇帝宝座”,不知是演着演着上瘾了,还是以假乱真成功将自己带入到了“皇帝”的角色之中。

他的桃色新闻似乎就一直没断过,人到中年也一点不见消停,“幺蛾子”频出。

后来张铁林好像嫌做皇帝不够过瘾,又整出了一场坐床封活佛的闹剧。这一“骚操作”不止让吃瓜群众看尽了热闹,更是引得央视发文痛批以及韩红亲自下场打假。

2015年10月4日,这场隆重的“坐床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仪式开始时,张铁林先通过演讲表达了对白玛奥色法王如滔滔江水一般的景仰之情。

 

随后,白玛奥色法王为其赐名白玛曲培,还将法衣、法帽等赐予张铁林。在接受过这一套像模像样的仪式后,张铁林更是夸张发言表示,如今正式成为法王弟子,他的生命都有了希望和方向。

虽然作为外人的我们对他所说的希望和方向具体如何不得而知,但这坐床仪式的真假却有迹可循。

 

在“坐床仪式”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白玛奥色法王的真实身份被一些“神通广大”的网友迅速扒出。

这法王其实就是个做佛具生意的香港人,就连“活佛”头衔都是从内蒙那边买过来的。

除此之外,歌手杨二车娜姆和一位接受新浪采访的僧人都先后辟谣,据他们所说,正规的坐床仪式都应是在寺庙中举行,从未见过在会展中心举办的。

另外,这位僧人在采访时还告诉记者:张铁林的这次“坐床仪式”简直就是在瞎搞,真正的坐床仪式应该先是由寺院群众发起,然后再上报国家审批,正式批准后才可以寻访灵童举办坐床仪式。而且,张铁林仪式中出现的法衣、法帽、经文等都是“盗版”。

随后,韩红也针对此事在微博发表了意见,她说现在不止有越来越多的假活佛相继亮相,竟也有人开始冒充法王了。活佛、法王是存在不假,但各位佛友一定要擦亮眼睛。

 

最后,随着央视一些权威媒体的发文痛批,张铁林终于顶不住压力出来道歉,这场闹剧也就此告终。

不过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了,但仍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此事件中未被提及,即张铁林顶着一个英国国籍跑到中国来“坐床封活佛”。

嗯……怎么不算讽刺呢?

 

02.成长成名路上绯闻恋情不断

其实,张铁林本不是英国国籍,他于1957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两个弟弟,出生几年后他就随父母迁居到了西安市。

小时候,张铁林的家境十分贫寒,据他在成名后的采访中回忆,当时全家人为了吃饱,长期吃一种野菜,后来他恶心到宁愿饿死也不愿再吃一口野菜。

后来上了高中,长相清俊的张铁林就表现出了他在感情方面的“天赋”,他那时与班里一位漂亮的女同学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后来因为他到农村插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1977年,张铁林通过招工回到了西安,这时已经20岁的他正式成为了一名装卸工,靠体力为生。

 

但这显然不是张铁林想要的生活,毕竟装卸工又脏又累,甚至在他看来有些不体面,就在他考虑着怎么改变现状的时候,高考恰好恢复了。

于是,张铁林决定去考大学,以此改变命运。做好决定后,他便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幸运的是,他经过一番努力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他的命运也因此而彻底被改变。

大二那年,张铁林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机会,就在很多同学还在埋头学习时,他饰演了电视剧《有一个青年》的男主角顾明华。

与此同时,爱情也在他身上悄悄降临了。在北电这个美女如云的地方,张铁林爱上了“班花”沈丹萍。

在经过他一番追求后,长相秀气的沈丹萍终于点头答应。于是,两人成了一对在北电人人羡慕的小情侣。

 

他们恋爱后每天在学校成双入对不说,甚至后来还一起出演了《夜上海》。

但这段恋情却没能如愿走到最后,这对让人羡慕的情侣在毕业前分道扬镳了。

毕业后的沈丹萍嫁给了一位德国男人,之后的生活平淡幸福,而张铁林在毕业后一直忙于演艺事业,同时恋情绯闻也一直没间断过,甚至多到需要按照时间线从长计议。

毕业后的张铁林先是因出演《大桥下面》,与同组女演员龚雪快速展开了一段“姐弟恋”。

 

那时张铁林25岁,刚刚分配到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不久,而龚雪当时已经已经有了很大名气,因貌美如花更是被誉为“80年代内地第一美女”。

等到《大桥下面》上映后,龚雪凭借这部剧又斩获了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这也让她的名气更上一层楼。

这时,两人的恋情稳定而甜蜜,甚至还在后来一起出演了《不同的晨曦》,在演艺圈也可以算得上一对“金童玉女”了。

但是这样的甜蜜并没有持续很久。1986年,上海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流氓案”,三名罪犯的行为引起了上海甚至全国人民的愤怒,而且,龚雪等一些女明星也被牵涉其中,一时间舆论的压力让她们几乎不堪其重。

虽然后来登报专门澄清过此事,但舆论仍不消停,无奈之下,龚雪选择隐退影坛去美国留学。她与张铁林的恋情因此告终。

 

但显然张铁林并没因此受到多大影响,与龚雪的恋情结束不久后,他又与作家邓星相恋了。说起邓星大家可能不大耳熟,但一定都听说过邓星的母亲秦文和姨妈秦怡,这两人在当时都是颇有名气的明星。

但是张铁林和邓星的感情也没维持多久,当时张铁林已经是内地比较有名气的男明星,而邓星却在恋爱后不久选择去日本留学了,两人最终因时间距离等问题不欢而散。

与邓星分手后不久,张铁林也逐渐动了去留学的念头。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于1987年远赴英国皇家电影学院留学,开始走向了自己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在英国,张铁林顺利完成了学业,但他并没有着急回国,而是选择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还转行做过一段时间的纪录片导演,几年下来也算是收获颇丰。

当然,除了事业,张铁林在感情上也没空闲着,他在英国与一位来自波兰的女电影人相识了。不久后,两人由于非常聊得来而走到了一起。

但令人惊讶的是,感情经历丰富的张铁林竟与这位相识不久的女电影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在结婚后生下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混血宝宝,张铁林为女儿取名为张月亮。

但女儿的降生并没有阻止这段感情的破裂,两人和平离婚后,张铁林独自回国,女儿张月亮便同母亲继续在英国生活。

 

03.回国后的情史越来越荒唐混乱

回国后的张铁林也没闲着,他先是到台湾写过一段时间的剧本。之后又因崇拜徐克而跑到香港,并跟徐克工作室签下了两年拍七部电影的合同。

但是初到香港的张铁林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别说拍七部电影了,能有个打酱油的角色已经算很不错了。

于是从1992年合约签订后的两年里,张铁林也仅在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里打了个酱油,又在《新仙鹤神针》里和梁朝伟搭了一点打戏而已。

又加上香港影视市场没有以前景气,张铁林不得不再找些其他出路。没戏可拍他就在朋友的介绍下去尝试着配音和主持工作。

1996年在凤凰卫视主持《电影世界》时,张铁林已经39岁了,面对主持事业的不顺利,张铁林无可奈何选择离开,又回到内地影视业打拼。

 

回来后,张铁林先是和赵明明、袁立拍了一部古装宫斗剧《汉宫飞燕》。

这部戏刚拍完一段时间,他又与陈道明、翁虹等人合作了《女巡按》。也正是在拍这部剧时,张铁林又与同组女演员侯俊杰相识相恋了。

这年张铁林40岁,侯俊杰23岁,作为相差了17岁的北电师兄妹,两人认识不久便格外亲热,于是在张铁林一番追求后两人顺理成章在一起了。

 

两人合作完这部《女巡按》,张铁林便又进组拍摄了《还珠格格》,这部剧播出的反响自然不用说,张铁林、林心如、苏有朋等人都随着这部琼瑶剧的播出而爆火。

于是,张铁林的事业也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自此以后他直接成了“皇帝专业户”。

 

说到此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被拿来玩梗的那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这句话如果问到张铁林本人身上,真就不知到底有几位夏雨荷的存在了。毕竟他成名之前情史丰富,成名之后更是不知收敛。

成名不久后,面对小女友侯俊杰的突然怀孕,张铁林简直烦不胜烦。

毕竟这时的他事业成功、可谓是名利双收,又处在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之中,张铁林怎么舍得因为婚姻或者孩子就此收敛呢?

他甚至在多次和侯俊杰提议打掉孩子遭拒后,心里生出了“这些年轻女孩怎么不能碰呢,一碰就出问题……”的诡异想法。

而侯俊杰这时已经看清了张铁林的态度,但她依然舍不得打掉孩子,于是决定离开张铁林、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生下这个无辜的小生命。

她甚至还天真地想着,现在先离开生下孩子,等孩子出生,作为父亲的张铁林肯定不会狠下心对其不管不顾的。

但初入社会的侯俊杰到底还是低估了张铁林的狠心程度,张铁林不止不管这个孩子,他甚至不承认这个孩子的存在!

 

而且,张铁林早就有了新目标,在拍摄《还珠格格2》时他认识并爱上了来剧组探班的回族女孩法提麦·雅琦。

当时法提麦·雅琦才17岁,而张铁林才不管什么年龄差距,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开始对法提麦·雅琦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殷勤的在自己主演的电视剧里给法提麦·雅琦安排角色。

 

这一阵温柔攻势哪里是17岁的法提麦·雅琦能受得住的,于是她很快就陷入了张铁林的温柔乡里,并向张铁林表示想和他结婚。

但结婚这件事在张铁林这里是万万不可能的,但他还没想结束这段恋情,于是便走起了迂回路线。

他告诉法提麦·雅琦,要想做他的妻子需要满足三个要求。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温柔贤惠尊老爱幼、博闻强识,会讲英语。

面对这样的荒唐要求,估计是个正常人都得翻个大白眼给他。法提麦·雅琦也迅速明白了张铁林提这样要求的原因,不就是不想结婚的借口吗?

说句题外话,能对妻子提这样的要求,他是不是真当自己在做“皇帝”选妃了,搁到现在说是大型PUA现场也不为过。

不过,还好法提麦·雅琦头脑清醒及时止损。于是这段恋情也就此结束。

 

在这段恋情后,张铁林在感情方面愈发荒唐。

他先是与歌手周璇闹出了“潜规则”事件,差点名誉扫地。这件事源于歌手周璇邀请张铁林去助阵自己的签售会。

据周璇说,张铁林在她正式发出邀请前就自发提出要帮她助阵,还对自己表达了欣赏,但等到自己真的邀约了,他便向自己暗示“X交易”。

面对如此要求,周璇当然没答应,甚至后来一气之下将事情闹到了媒体面前。

 

但深陷舆论旋涡的张铁林自始至终都矢口否认,并直接将周璇告上了法庭。这件事虽然对张铁林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最终还是以周璇道歉并赔偿结束了。

如果说这件事是小风小浪,那么之后这件事便是张铁林口碑直线下降的转折点。

 

04.骚操作不断,口碑崩塌

2001年,张铁林受一位熟人所托照顾在广东服装学院上学的訾晓敏,没成想这一照顾就照顾成了他的女朋友。

即使张铁林的年纪几乎和訾晓敏爸爸不相上下了,但她还是没抵挡住张铁林这个情场老手的攻势和他在一起了。

在这段恋情中,訾晓敏也意外怀孕了,这让张铁林非常不高兴。

怀孕后的訾晓敏感受到了张铁林的冷漠,她清楚张铁林并不打算负责,却还是选择将孩子生下来。

 

这同样是一个试图用孩子来挽回张铁林的傻女孩,但事实证明不管是谁都没办法改变张铁林的本性。

被伤透心的訾晓敏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带着儿子回了榆林老家生活。

但让訾晓敏没想到的是,后来张铁林想认回儿子,但由于两人的条件没谈拢,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谁知张铁林并没有死心,2009年,他突然去了訾晓敏老家,想要将儿子强行带走未果。

于是便在10天后的晚上派人将孩子强行拉上车带走,訾晓敏为了找回儿子只能去北京找张铁林,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訾晓敏在来的路上因车祸导致九级伤残。

 

明明只是经历了一段恋情,訾晓敏万万没想到自己付出了终身残疾的代价,估计经历了这一切的她肯定是悔恨交加的。

然而,抢回儿子还坏事做尽的张铁林却不知何为收敛,他在2014年受邀带女儿张月亮参加综艺节目,还妄图树立好父亲的人设。

 

节目播出后,为他生下孩子却备受伤害的侯俊杰和訾晓敏再也不愿忍气吞声,这两个人决定一同将张铁林告上法庭,要求张铁林赔偿孩子的抚养费和精神损失费。

也正是她们的这一举动,彻底将张铁林的“渣男”面目揭露在了全国观众面前,让张铁林的形象大跌。

 

这次,张铁林面对两个活生生存在的孩子再也无力狡辩,最终法院宣判张铁林应付给女儿抚养费198万元。

而訾晓敏的儿子因为正在被张铁林抚养,所以并未收到抚养费,至于最终儿子的抚养权归谁我们也不得而知。

面对这一段又一段情史,张铁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渣男”本人了。

但是,让张铁林口碑崩坏至此的远不止这些事情。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日不崩山,夜不崩屋。

 

从艺多年来,张铁林做的荒唐事真是只多不少。比如,拍《倚天屠龙记》时借剧情里的吻戏当场舌吻已婚的小陶虹,面对小陶虹的委屈和不情愿他竟说自己这是敬业。

 

另外,张铁林的代言也是频出问题,2007年他因代言“参龟固本酒”被一位南京老人以虚假宣传为由告上法庭。之后代言的“鸿茅药酒”也被曝光夸大主治功能。

除此之外,他代言的3158致富网、鑫琦资产等在后来也出现了问题。

这一个又一个的骚操作,最终使得张铁林口碑崩塌,恬不知耻,不可一世的他从2013年以后就没什么戏可演,也几乎没什么待播作品了。

 

于是,他除了深陷绯闻就是在捞钱,近几年直播带货兴起,这位“皇阿玛”又加入其中。

他去书法家林正成的直播间,与大家一起讲故事、卖情怀,最后给大家送了一波“福利”,不要999,也不要888,一张“皇阿玛”迎春福只要1688带回家。

 

你看,这个英国人又来中国“圈钱了”,但奈何大家不买账。

后来,张铁林受邀上了《吐槽大会》,李诞在节目上借吐槽问张铁林:“英国没人叫你皇阿玛?你回国干嘛?”

这话问得幽默又犀利,不得不说李诞也当了一回优秀的互联网嘴替。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远离渣男,珍爱生命。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

“皇阿玛”,要不你还是赶紧回英国吧,不然容嬷嬷看到你都控制不住自己手里的针!

 
 
展开阅读全文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