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回忆我的父亲梁嵩山

时间:2022-07-30 16:40:58   作者:梁寒英

 我父亲是个爱国民主人士,崇敬共产党,追求进步与光明,曾多次以医生身份掩护共产党人,保护革命干部。他与环县籍革命老干部谢占儒、陈国治交情甚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相识相知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1936年6月习老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委设在洪德街,他与父亲一见如故,在我家住了近三个月,习老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上卷第234页载:“洪德街有一位药铺掌柜叫梁松(嵩)山,为人忠厚正直,又结交广泛。习仲勋和这位掌柜的很快建立了联系,使其借行医卖药之便,为县委、县政府收集情报……”。习老和父亲交往的故事至今在洪德,乃至环县传为佳话。时任环县委书记的陈国治对我父亲在洪德为环县县委、县政府作出的贡献称赞说:“你虽是个医生,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这不仅是咱们洪德人民(陈国治是洪德人)的光荣,也是环县人民的光荣!”甘肃省原副省长黄正卿来环视察时特意到我家调查习仲勋在洪德的工作情况。我父已故,邀我母等人合影留念。照片至今保存完好。

父亲梁嵩山,字少泉,生于1906年4月28日。我家祖居洪德街,耕读传家,祖辈皆粗通文墨,又懂医道。曾祖父系晚清贡生,经营一小药铺;祖父也继承家传,行医务农两不误。我父亲自幼聪颖好学,在曾祖父和祖父的指导下,五岁开始认字读书,七岁背诵《脉诀》、《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十五岁随祖父临床诊病,辨认、炮制中药,很快步入了中医的大门。据父亲回忆,那时祖父每天都要听他背诵以上书籍,稍有错误,马上予以纠正,并要求反复吟诵。父亲也不敢懈怠,早背诵,晚抄写,直至背熟记牢。对古典医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更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1924年祖父不幸去世,料理药铺、行医施治的重担就落在了年仅18岁的父亲肩上。他铭记祖父“勤学苦练,行医济世”的遗训,运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侍诊实践,以救死扶伤,解人疾苦为己任,望闻问切,认真对待病人,使求医者日益增多,很快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到上世纪30年代,父亲的医术不仅在县北、就是县城也很有名气了。

不耻下问是父亲的一大特点。他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注意向同道、向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以充实提高自己。那时只要有路过洪德的行医者,父亲总要前去请教,凡有真才实学者,必请到家中常住,切磋技艺。他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子就得益于一游医之真传,即:除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药内服,大剂量的蒲公英捣烂外敷。解放后,每有机会父亲都要向西峰的黄林、环县的王杰医师和洪德街的马先生学习西医知识,取长补短,他配制的“生肌散”就含有西药成份。河南籍医生肖峰山,1953年冬到洪德,困居旅店,行医街头。父亲询问了有关情况,知非庸医,遂安排到家中住下。肖长于针灸,父亲医术全面,二人相互学习,共同切磋,成为好友。于是,父亲向来家买药请医者介绍举荐肖医生的医道,使其很快走出困境。肖医生后来一直在环县肖关、山城赵塬村任乡村医生,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回原籍。

中医治病以调理气血为主。父亲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一般病往往三五剂药就能控制病情,十来付药即可治愈。1953年冬,他突然左半身麻木无力,只服了三剂中药就好了。父亲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一本《傅青主女科》烂熟于胸,无论急症久病,他皆耐心救治,直至痊愈。如治疗习惯性流产,重在孕前补益气血,孕后未病先防、以调补肝肾之法治疗,疗效特佳。

父亲治病坚持中药与针灸并用。一本《针灸大成》常备案头。他认为书本上所说穴位固然重要,其实有血有肉之处都是穴位。治病不仅在于取穴位的准确,进针的深浅、角度,更在于医者的手法,即“得其穴法,不如得其手法”。一次,其弟子张元祯给一位患者治腹疼,扎针穴位不错,手法、深浅适宜,就是止不住疼。他过去将银针稍加捻动,患者就舒展了眉头。父亲治疗胃痉挛、急性胃肠炎往往只在患者腘窝静脉处,用三棱针放血即可治愈。有时还用火针治病,疗效很好。罗山乡一黄姓农妇突然视力极度下降,视物不清,父亲令患者洗净背部,只扎了一火针,立见功效,再服用几付清肝明目的中药,患者视力如常,终身未复发。

父亲将“万事德为先”作为处世待人之准则,从医几十年,牢记“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之祖训,患者求医,他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满腔热忱,精心治疗。每遇贫困患者,常倒贴药钱。他给附近乡邻治个头疼脑热、小伤小病或随便扎几针,或买一包“刀尖药”、或给儿童点花种痘,从来分文不取,因此,在群众中享有很好的口碑。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不仅医术全面,还擅长书、画,谙熟乐器。上世纪50年代初,常和环县三十铺村的范乐祥先生一起挥毫作画(水墨画)。一次,他俩各铺一张本共纸,各执一支笔,不到一个时辰,父亲画了一只下山虎,威武雄猛;范先生画的报晓雄鸡,栩栩如生。只可惜这些作品未保存下来。1951年,陕西民间秦剧团到洪德演戏,慕名请父亲为戏台写楹联,他不仅字写得刚劲有力,且寓意深刻。挂灯之夜,该团即上演其生丑净旦齐全的看家剧目《游龟山》。他善拉板胡,酷爱秦腔,且善演须生,多次登台扮演秦剧《接驾》中的诸葛亮、《走雪》中的曹夫等角色,深受群众好评。

父亲一生为人东奔西跑、解除病痛,自己却因此积劳成疾,于1955年3月15日带着许多未了的心愿而撒手人寰。此前他所整理的各类医案、妇科临床集锦、中草药的采集和炮制等资料在“文革”中亦毁于一旦。父亲英年早逝,特别是他一生积累的中医资料失传,成为梁家药铺后代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但是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永存。(甘肃质量信用网据《环江》)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