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音】
红色圣地 绿色家园
甘肃质量信用网据甘肃日报 记者 朱宇鲲
早晨,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村民吕草草,骑上电动车,经过10多分钟路程,就到她上班的地方——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跟随吕草草,记者来到正在修缮改造的毛泽东界石铺旧居时,施工人员正忙着旧居的屋面、墙面维修工作。
“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保护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自去年11月动工以来,先后实施了室内构建制造、室外维修、地面铺设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毛泽东旧居和红军楼内外墙面修缮630余平方米,屋面揭顶修缮360余平方米,木构件制作280套。”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副馆长孙国君介绍,目前正在加紧施工中,争取在7月1日前完成修缮工作,开馆迎客,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就在这里住了三天两夜。毛主席住过的屋子,翻修前仍然保持了当时的陈设,一方土炕,一张小桌,一把椅子,一个火盆,一盏老油灯……
界石铺地处西兰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党中央为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西征。9月,制订了著名的静会作战计划,并将界石铺确定为三军会师的中心“基点”,让红军控制西兰大道这一战略要冲,保证三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时,像吕草草爷爷这一辈的静宁老百姓积极筹粮、筹物、筹款,为红军会师准备军需物资。”静宁县委党校李忠良教授介绍,界石铺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把红军视为亲人,有的为红军当向导、当翻译,有的参加运输队、担架队、修路队,有的帮助红军筹集粮食、食油、布匹,有的帮助红军烧水、做饭、碾米、洗衣服、缝补子弹袋……
如今,界石铺镇紧盯“红色圣地、绿色家园”这一定位,积极探索,把美丽乡村与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注重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在界石铺镇川区沿线建成了1.2万亩早酥梨、山毛桃种植基地,兴起了手工编织、电子商务、观光农业等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宽了增收渠道。
血沃圣地春不老,硝烟散尽花颜俏。仲春时节,界石铺镇山山披绿,处处花开。
【历史回音】
红色圣地 绿色家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早晨,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村民吕草草,骑上电动车,经过10多分钟路程,就到她上班的地方——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跟随吕草草,记者来到正在修缮改造的毛泽东界石铺旧居时,施工人员正忙着旧居的屋面、墙面维修工作。
“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保护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自去年11月动工以来,先后实施了室内构建制造、室外维修、地面铺设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毛泽东旧居和红军楼内外墙面修缮630余平方米,屋面揭顶修缮360余平方米,木构件制作280套。”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副馆长孙国君介绍,目前正在加紧施工中,争取在7月1日前完成修缮工作,开馆迎客,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就在这里住了三天两夜。毛主席住过的屋子,翻修前仍然保持了当时的陈设,一方土炕,一张小桌,一把椅子,一个火盆,一盏老油灯……
界石铺地处西兰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党中央为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西征。9月,制订了著名的静会作战计划,并将界石铺确定为三军会师的中心“基点”,让红军控制西兰大道这一战略要冲,保证三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时,像吕草草爷爷这一辈的静宁老百姓积极筹粮、筹物、筹款,为红军会师准备军需物资。”静宁县委党校李忠良教授介绍,界石铺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把红军视为亲人,有的为红军当向导、当翻译,有的参加运输队、担架队、修路队,有的帮助红军筹集粮食、食油、布匹,有的帮助红军烧水、做饭、碾米、洗衣服、缝补子弹袋……
如今,界石铺镇紧盯“红色圣地、绿色家园”这一定位,积极探索,把美丽乡村与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注重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在界石铺镇川区沿线建成了1.2万亩早酥梨、山毛桃种植基地,兴起了手工编织、电子商务、观光农业等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宽了增收渠道。
血沃圣地春不老,硝烟散尽花颜俏。仲春时节,界石铺镇山山披绿,处处花开。【记者手记】
党的恩情不能忘

界石铺镇继红村老支书王志和接受记者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在静宁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馆,记者见到了界石铺镇继红村老支书王志和。在纪念馆红色记忆长廊,他讲起了当年红军在界石铺的动人故事。
“我在村里当了36年村干部,我知道的红军故事,大多数来自父母的讲述和纪念馆建设过程中的了解。”王志和今年85岁了,有60多年党龄,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思路清晰。
王志和说,1936年,红军来到静宁后,建立了静宁县委和静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田产,分给劳苦大众。当地群众则协助红军进行宣传、筹粮、送信、带路和抬担架等工作。
“红军战士在自己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拿出一部分粮款救济穷人,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王志和不止一次听父母说过,红军有铁一般的纪律,来到界石铺后,对群众说话和气,尊老爱幼,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住在群众家里的红军每天还要坚持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道路和院子;老百姓则磨好面粉,甚至杀猪宰羊,主动送给红军,只要是帮助红军的事,老百姓都不辞劳苦,不怕危险。
王志和说,当时军民亲如一家,红一师在筹集物资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扩军工作,在界石铺吸收了百余名自愿报名的农民青年参加了红军。界石铺镇继红村老红军余新元就是参军者之一。
1936年9月,红一军团特别支队到达界石铺时,年仅13岁的小羊倌余新元在多次表达了想要参军的愿望后,赶着地主家的200只羊送给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余新元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狼牙山战斗、百团大战及辽沈战役,多次荣立战功。
王志和指着纪念馆院子里的红军楼说,当时,就是在这座楼上,红军将缴获的物资除一部分用于军队补给外,大部分分发给了界石铺的老百姓。“党的恩情无以为报,我就把自己的四个孩子全部送去从军,报效祖国,现在都已转业到了地方工作。”
王志和说,红军的艰辛付出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党的恩情界石铺人民永远不会忘。“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要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革命精神,把我们继红村建设成为长征路上的小康村。”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