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企业信誉网
今日白恩培的落马,让我想起三年前的袁家沟之行。一个仅有136户538口人的小山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袁家沟村还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又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东渡黄河)之地;还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的红色旅游胜地。记得当时村长曾向我自豪地称全村出的72个县级以上干部中没有一人因作风问题而受到处罚,可惜现在让白恩培破了例。袁家沟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
一、袁家沟的历史探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现象。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袁家沟出来的人多跟该村的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据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白姓在陕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大姓。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白姓家族中不断有重要的人物出现,并且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显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涧县袁家沟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至今,村子里还珍藏着一本修于明代的家谱,据称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据说,这本老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书写。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不过,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经不遵照家谱取名了。他们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加注现用名。村子里的老人们正在筹划着续修家谱,他们合计着重修家谱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经举家从袁家沟迁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记造册,二是把从袁家沟嫁出去的女子也续修在家谱里。袁家沟历史上就高官频出,这里也自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相传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还有一则传说,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九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袁家沟最终没有出现皇帝,但是出了好几个省委书记。从公开的资料看,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实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该职位与现在的省委书记相当,因此白治民的省委书记并不可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仍属正部级干部。)上述四人中,白如冰已于1994年4月逝世,白栋材和白治民早已退居二线,只有最年轻的白恩培仍任职全国人大直到昨天被调查。
二、袁家沟的卧龙地形探究
袁家沟村距清涧县城100余里路,离高杰村镇政府也有二三十里地。袁家沟村现有136户538口人,总土地面积3000亩,耕地1800亩,其中,枣林1000亩,退耕还林480亩。袁家沟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对应位置,各有一股清泉流出,有人说这正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饮用的正是这两股泉水。沟里有两条小溪流出,南下汇入无定河。村正面几道土山交替间隔,把村子包围的很是隐蔽。村里很多村民至今认为,袁家沟能出这么多高官,是因为袁家沟的地形奇特,风水好。正如村民白云富所说的民谣“凤凰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二泉会溪流当沟,土鱼抱鳖万年留。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民谣中所说的凤凰山是袁家沟村子正中央的一座山,叫龙凤山,龙凤山前南北对应有两座山,南边的高大,北边的雄伟。龙凤山左右两面各有一股泉水昼夜流淌,龙凤山对面有一道绵长而平缓的山梁南北贯通,四周的山将整个村子包围的严严实实、深藏不漏。民间传说玉皇大帝驾御龙查看凡间,飞在黄河两岸时突然看见沟壑纵横的山沟里有一潭清水十分壮观,于是驻足看到山沟里的人们在悠闲的耕种、鱼儿在深潭中嬉戏,老龟在河滩上晒太阳,半山上落一只凤凰,凤凰周围飞翔着五颜六色的鸟儿,好一番人间胜景。御龙回到天庭后对他看到的景象念念不忘,于是趁玉皇大帝不注意偷偷溜出天庭,来到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传给御鹤法器,并派他除掉御龙,御鹤飞来后啄瞎御龙的眼睛,又准备去啄凤凰,这时御龙紧紧缠住凤凰沉入潭底,御鹤没了办法,只好利用法器化成看风水的人,告诉村民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必须在村子里修两座庙,一座娘娘庙保子女平安,一座文星魁星庙保代代出人才。这都是古老相传,袁家沟村真正能养育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是有深层次的客观原因的。不少人误以为,袁家沟村便是袁姓为主的村庄,其实袁家沟村是单一的白姓,全村136户人家都姓白。那为何叫袁家沟呢?据说是因为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经演变取谐音为袁家沟。从袁家沟最古老的白氏家谱记载,曾有皇帝亲批得嘉奖诰书十二统,可谓是科甲绵延,忠良世家。但是,袁家沟村能出这么多高官最重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当然是对教育的重视和后人自身的勤奋努力。袁家沟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注重教育。在村子中修建文星魁星庙,在教育上,村民们信奉“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的古训,大力注重教育的结果就是古代有“明朝汉州知州白行顺”,现代有四位省委书记以及百余名中高级干部。其次是第二高小的影响。第二高小的创办人是白雍熙,生于高杰村,民国初就读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追求进步,立志教育救国。1914年返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1920年创建第二高小,任校长,白雍熙任职时将家中12孔窑洞拿出当做校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废旧立新。并且聘请白明善、白自强、李宗白等共产党员担任教师,为党培养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其三是因为袁家沟村较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北平的学生李子洲(子洲人),呼延震东(清涧人)受李大钊派遣一起回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子洲出任校长,呼延震东出任榆林中学训育主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了一代人。除此之外,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也为培养这些人才起了重要作用。绥德师范是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所学校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学生。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等人也都曾就读于绥德师范,可见绥德师范的教育对袁家沟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除了这四位省委书记,袁家沟村还养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白耀明;原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白海延;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珍实;兰州医学院副教授白润江;现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白栋才之子)等。袁家沟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和东征宣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为共和国培养和输送了100多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而闻名全国。我们相信,袁家沟村会有更多的后人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走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未来!
三、袁家沟村在党史上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词的填写地方就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袁家沟。一九三六年的二月五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于下午到达袁家沟。随后东征红军总部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领导人。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这里写的。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的路程。毛泽东等在袁家沟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极目远望,一片苍茫。毛泽东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他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小方桌,今天还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里。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现任云南省委书记。这个偏远小山村,还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最近,陕西日报记者到这个小山村作了采访,他们在报导中写道,白炳凡老人掰着指头说:“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起,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2009年,袁家沟村在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的投资和关怀下,打造“三馆”—《沁园春·雪》纪念馆、东征纪念馆和袁家沟人文展览馆,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四、白姓探源
据史料记载,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如今,陕西的白氏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其中尤以绥德县和清涧县居多,因此白姓高官也以这两县出身的居多。 据清涧县委宣传部印制的县情简介上显示,单单一个袁家沟村,就向新中国前后输送了“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恩培4位省委书记”。清涧县的白氏无论是为官人数还是在地方政坛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陕西的其他地方。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后来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正部级干部;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此外,除了清涧县,陕北的其它地方也走出不少白姓高级官员,如绥德县的白介夫、白纪年,靖边县的白坚、白克明父子,米脂县的白云腾。按照年龄划分,当地的白姓官员基本上属于两代:白克明、白恩培、白云腾等人年纪较小,可以划分为第二代,均在建国以后参加工作;其他几位的年龄几乎都相差无几,都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的革命。
白氏高官多同姓不同祖
据清涧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白晓强说,白治民是白恩培的嫡亲叔叔,白栋材的妻子与白成铭是同一个祖先。虽然清涧县的白氏官员人数众多,但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同姓不同祖”的老乡,很少有“亲戚”关系,“本家”则更少。而在血缘关系之外,他们大多还具有同窗之谊。当时陕北地区非常贫困,往往邻近的几个村子才会有一所小学,因此他们在年幼的时候便相互熟识了。考虑到上述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参加革命就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清涧县是仅次于江西瑞金的第二个将军县。正因为出去参加革命的人比较多,所以活下来任职的也比较多。据清涧县1985年调查,当时还在位的从清涧县出去的省军级干部就有62位。
大多毕业于一所学校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陕北地区“闹红”的历史,教育机构对于革命观念的传播、党组织机构的建立可说是居功至伟。当时有个绥德师范,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陕北白氏官员中的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介夫、白纪年等人均毕业于绥师的前身、1923年创立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到了今天,陕北老一辈的白氏人由于年龄原因相继退出了政治舞台,其中几位业已谢世,而年轻一代的白氏人正逐步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现任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和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便是个中翘楚。
白克明祖籍靖边县,其祖父白文焕是陕北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反清的哥老会首领。白文焕1941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白克明父亲白坚,建国前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白克明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此后一直就职于行政机关。2001年,白克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2002年11月任现职。
白恩培乳名珍琦,清涧县袁家沟村人氏。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从1972年到1983年的11年时间,白恩培在延安市柴油机厂从车间调度员一直干到厂长。此后半年时间担任延安当年最大的企业延安卷烟厂的厂长。
白恩培于1983年9月出任延安地委副书记,1985年又升任地委书记。1990年,白恩培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1999年6月担任青海省委书记,2001年10月任云南省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