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后来回忆说,在七战七捷之后,毛泽东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且对一些重要战役,“毛主席常说,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
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战争硝烟的沉寂,和平钟声的敲响,粟裕这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也就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的这种“荣光”因“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而戛然而止。
彭德怀主持千人大会,给了他一顶“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帽子,残酷斗争 了五十余天,即便不得不低头,诚惶诚恐八次违心作检讨,也还是过不了关。
好在毛泽东没有完全忘记粟裕,或许仅仅是假借他人之手,稍稍“惩戒”一下这个“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完人”,也就是蒯斯曛当年所说的“麻烦”来了。
他先找到萧劲光,询问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
萧劲光也是毛泽东多年的老人马,备受信任,是后来可以用来掺林彪“沙子”的人,却没有粟裕这样“树大招风”。他直言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毛泽东点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他意味深长地传话给批判大会的组织者们,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