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争议中上升的仇和具有四大“背景”?

时间:2014-03-02 20:51:46   作者:

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在争议的漩涡中、在媒体的关注下一路升迁,近日,仇和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应该说是功德圆满。这在现行体制下是鲜见的现象。曾兵以为,仇和一路走来,给官场留下了许多东西。2008年,素有“铁嘴学者”之称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石鹏飞首次提出“仇和新政”,这一概念此后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采用。

古人将成功归于“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仇和的成功要素有哪些呢?曾兵以为,他除了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一心为民的敬业精神以及个人性格魅力之外,应归结于四大背景,而最关键的就是离不开一直关心和支持他的人。

背景一:上级领导的强力支持。按照官场的一般规律讲,仇和这样经常给领导“找麻烦”的官员,通常是不会得到重用的,相反,仇和从为官以来却一路高升,而且还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曾兵以为,这虽然与改革的大社会背景有关,但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强力支持。假如没有上级的支持,恐怕10个仇和也在协调各类关系中累倒了。

2003年,江苏省委面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针对宿迁的某些做法进行的多次曝光,非旦没有对仇和“叛逆式”改革进行阻止,反而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曾兵以为,正是江苏省委的英明决策,为仇和创造了施展执政才华的舞台,否则,他现在可能就是个有职无权的一般处级官员。对仇和支持帮助最多的“贵人”是谁呢?曾兵猜测,仇和的“贵人”之一,可能就是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

从李源潮和仇和的简历中看,仇和在2000年到2006年的这6年间对宿迁市的教育、医疗大刀阔斧改革中,时任省委书记的恰巧是李源潮。2005年5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到宿迁调研时说:“宿迁很了不起啊!”2007年后,李源潮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兵相信,他对仇和这个能干的老部下,也会一样的关注和支持,或许两人私人感情还很好。

背景二:各级同事的鼎力相助。俗话说:任你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2007年12月,仇和带着他的秘书“空降”昆明,就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薄熙来调来老部下王立军,在重庆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打黑除恶,曾兵猜测,仇和带秘书履新,或许秘书也发挥了王立军似的角色作用,成为贯彻落实仇和每一道指示要求的中坚力量。

“瞌睡门”事件让人们感觉到仇和在昆明的“铁腕治吏”,也让仇和再一次走向众人瞩目前台。2008年2月20日,在招商投资专题讲座上,仇和“叫醒”了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一名打瞌睡官员,当时仇和也没再追究。但两天后,打瞌睡官员辞职,局长作出书面检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瞌睡门”事件。无疑,这为昆明开展一连串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官场行动奠定了舆论基础。令人玩味的是,仇和看到报道后,才知道瞌睡官员辞职,还“吃了一惊”。

据说,“铁腕治吏”彻底搅动了昆明官场。仇和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女干部随仇和调研,不敢穿高跟鞋,否则跟不上;没人敢关手机,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一个下大雨的中午,仇和撑把伞,一个人站在马路上观察,看到垃圾车里的垃圾顺着雨水往下流,就打电话给正在吃饭的局长,要求立刻解决……

背景三:人民群众的爱戴拥护。仇和强势推出的系列新政,让不少干部感到“没有准备”,让更多干部感到“措手不及”。在所有的“仇和新政”中,昆明人感觉做得最好的,就是让官员“没有准备”、“措手不及”的“铁腕治吏”。仇和的工作有目共睹,为官之路一路顺畅,但人们对仇和的认识却是一波三折。

宿迁综合配套改革中,医改、教改曾遭遇极大争议并形成某些阻力,媒体对宿迁频频曝光,更使宿迁事件沸沸扬扬,当时的仇和被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按官场一般常理,大多会找个替罪羊,给媒体一个解释或交待,但奇怪的是,仇和没有因此而处理下属,上级也没有一个领导进行批示处理。曾兵以为,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魄力,还有敢于承担负责的胆识。

据说,宿迁事件也引起中央的关注,曾数次派人来宿迁明查暗访,发现宿迁的干部群众在改革上思想高度一致,对改革是欢迎的,虽然改革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但很多问题是属于理解和认识范畴。仇和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发表离任昆明市委书记感言时说:“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曾兵以为,或许正是仇和这种为民的执着精神和执政方式感染了当地干部群众。假如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恐怕也就没有今天的仇和了。

背景四:现实官场的生态环境。在回顾“仇和新政”中可以发现,仇和在推行中往往是带有强制性的,有些“霸气”甚至是“霸道”的成份,曾一度令人不解,但他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是惊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曾兵以为,或许是时下官场的生态环境,也是仇和成功推行新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从仇和的简历中可以看到,凡是他有所作为,有所出新,有所成就的时候,都是当地的“一把手”。仇和任沐阳县委书记时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拆迁、修路等拉动当地经济。仇和任宿迁市委书记时提出“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一句话让全国哗然。仇和任昆明市委书记时推行“铁腕治吏”等一系列新政。仇和在省委副书记还能有一番大作为吗?恐怕很难。

在领导重视就能解决问题的官场生态下,“一把手”的推动力无疑是强大而又有效的。仇和在离开昆明的“告别演说”中表示歉意的说:“如果自己的性格再温和一些、领导艺术再讲究一些,或许就会避免因工作要求严格、批评人较多而伤害一些同志的感情,造成个别同志的误解……”。曾兵以为,或许仇和比谁都清楚,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得不动用“一把手”的绝对权威,挤压、约束和制衡所辖官员的特权。

仇和在“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下属官员是如何配合工作的,有一个例子或可说明问题。仇和到任昆明市委书记后,他在富民县调研后与当地官员聚餐时,看到满桌的菜后随口说了一句“能否每盘菜都放一双公筷一把公勺,吃不完的菜打包带走,不仅节约也卫生”,没想到的是,仇和餐桌上的一句即兴之言,在当地掀起了一场“餐桌革新”。富民县领导立刻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发出当年第一号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落实仇和的“最高指示”。权力真是个可爱又可怕的东西!

曾兵以为,仇和之所以成为新闻,说明这样的官员是稀缺资源,是单打独斗的另类少数。只有一个仇和是远远不够的,期盼着有更多的仇和以理性的改革意识和勇敢的实践精神,改变官场生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建设。但可惜的是,“仇和新政”是不可能复制的。如何才能使众多的官员像仇和呢?体制内有许多规章制度来打造“仇和”,但鲜有仇和似官员脱颖而出,再一次验证了法制社会、人治为本的无奈现实。

昆明市民说:“仇和这样的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这也正是曾兵想问的。或许,仇和现象只是一道曙光,离官场的整个天亮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要走多久,恐怕就难讲了。(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