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我博客的各位读者拜年,祝各位马年吉祥!

马,是古今中国人都看重都喜欢的牲畜之一。几千年来,因此所形成的马文化博大精深,带“马”字的词汇和说法相当丰富,如马到成功、马上发财、汗马功劳、走马观花、心猿意马……这些有关“马”的成语里,也有丰富的“马文化”。
在先秦时期,比较出名的是“白马非马”的说法,与之一样出名的说法,大概要处“风马不接”一说了。“风马不接”这个成语,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简称,喻意是两种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关系。
在生肖文化中,“马”和“牛”是一对冤家,有“白牛犯青马”之忌讳,在马文化中,它们也对立着,“风马牛不相及”一说反映的就是这种对立现象。其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这年春天,齐桓公攻打楚国,楚王遂派使臣找齐国大夫管仲,当时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们齐国人生活在北方,我们楚国人住在南方,中间相隔遥远,与你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你为什么要来攻打我们?齐国被这么一问无法解释,两国遂结盟和好,和平解决战事。
此后,“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等,便成了人们的口头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原意到底是什么?里面其实喻含一种性文化。后汉贾逵注称:“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

这意思就很清楚了,牛和马是不同的动物,到了发情期时牝牡相诱,交配繁殖。但如果是公马和母牛或母马和公牛,则不可能发生相互引诱、互相交配这种事情,喻意你北方齐国跑来打南方的楚国,是没有道理。
楚国人在严肃的讲和中,使用“风马年不相及”如此“粗俗”的语言作为外交辞令,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适合的,但在当时似无不可,因为先秦对马、牛等动物有一种生育崇拜情绪,并不视动物发情相诱之现象为低俗。
如在古岩画(见下图)中,曾发现了不少马蹄印类的符号,原来蹄印代表生殖器,是一种生育崇拜现象。在旧时的内蒙古,有的地方牧民在牲畜繁殖不盛或是发生瘟疫死亡时,便会到山上找一处吉利的地方,凿刻牲畜的蹄印,以祈求兴旺,增产丰收。

实际上,在古代马本身就是一种性象征。《易经》中的“乾卦”代表天,为老马;马代表阳,象征男人,所以卦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先秦时,还有“春祭马祖”之俗,这里的“祖”即“且”,是男根的象征。而称公马为“驵”,也是这原因。
围绕“马”字所形成的性文化,对古代中国人影响很深。如在唐代,直接将妓女与马并称,白居易的《有感》一诗里写道,“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
白诗中的“瘦马驹”后来直接叫“瘦马”,在明清时期的江苏扬州,青楼中还流行“养瘦马”的风俗,当年中国中西部的有钱男人,能买个扬州瘦马,那可不是一般的有脸面。
有关扬州“瘦马”,明清文人多有记述。清人吴昌炽《客窗闲话》(卷四)“瘦马”条记载:“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服,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萧管笛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商富室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

吴昌炽所记的是“养瘦马”,明末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详细记记下了当年“瘦马交易”情况。书中“扬州瘦马”条将订购“瘦马”的整个过程交代得相当清楚。总共不到700字,全录如下——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
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
“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
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
不待复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图:明初青楼广告
张岱所述虽然是文言文,但并不难懂,有初中文化水平当不难看明白。从张岱所述来看,当年的有钱男人确实是将幼妓当马匹这样的牲口来买的,他们相“马”有术,挑选时将女孩子时也要“拉出来遛留”:“上走”、“转身”、“明立”。遛过后则要:“面出”、“手出”、“臂出”、“眼出”、“声出”,最后还要“趾出”。
为什么明清男人对女人的“趾”,即脚很在意,买“瘦马”时最后要看脚?这与过去流行的性文化一部分——“裹足”文化密切相关,古时男人是把女人的脚看成了性器官之一,上上品是“三雨金连”,便于手里把玩。而当年大脚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最不好找婆家,当剩女多多,嫁出去了也不会是上好婆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婆马秀英,因为脚大,民间外号“马大脚”,被人嘲笑了几百年。
现代有的地方,仍将姘妇、情人称为“马子”,也是因为“马”字所包含的性文化内容。“上马”、“下马”都是一种性暗示或行为。其实,与“马”有关的性文化还有很多,比如我小时一直听不懂大家说的“马有五条腿”。有一回,正好有马车在路边停下,我围着马数来数去只有4条腿,问大人被笑道“小孩子不懂”。
年长后“懂了”,那是雄马加上了生殖器。雄马的生殖器长能及地,故多了“一腿”。现在某男人与某女人上床,俗谓之“有一腿”,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此而来。(西部企业信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