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时间:2014-02-01 19:34:42   作者: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李克强是近年来以人文社科背景进入政坛高层的代表人物。但在李克强登上一个占全球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国总理的人生道路上,却有过七位引领他前进的恩师益友,不一定为国人知晓。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当新一届国家机构次第产生,人们用热烈的掌声献上由衷的祝贺的同时,也想了解这位高层政要的成长轨迹。在李克强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七位引领他成就今天的恩师:李诚、龚祥瑞、马石江、季羡林、王照华、萧灼基、厉以宁……图为13岁的李克强。

                一、国学大师李诚为他奠定传统文化根基

   李克强祖籍是安徽定远,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曾任安徽省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李克强小时候,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合肥八中创办于1956年,以“完善自我、追求卓越”为校训,校风以“尊师、育才、砺志、求真”而著称,是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中华名校。由于李克强成长在政治动乱的年代,步入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13岁时的李克强。

   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从小好学的李克强只好辍学在家。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李奉三与李诚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两人常从上午一直谈到傍晚,竟不知疲倦。在旁边的李克强常常为他们吟诗时抑扬顿挫、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的情景所感动。      

   少年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时还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国学大师李诚。

   此后,李克强常来李诚家听他说文解字。李诚则不顾体衰视弱,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并给李克强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国学大师李诚塑像。

   李克强每有看不懂或听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用平和的语调给他讲解。有时还专门给李克强讲授唐诗,一天讲一首,而每讲一首他可以用一小时的时间来旁征博引,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使李克强渴望知识的心得到一种意外的收获和满足。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1997年5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著文“追忆李诚先生”,称其“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图为国学大师李诚故居。

   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幷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痛定思痛后立志成才以慰藉远去的灵魂。

   1997年5月1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李先生每天总是端坐在桌前,手不释卷。或执笔圈点,或颔首低吟,日复一日,年年如此。”

   李克强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原则。李诚的言行品行穿越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以致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龚祥瑞让他了解宪政精神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李克强荣幸第考入北大,成为北大“七七级”。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聪明勤奋的李克强 很快就成为龚瑞祥的得意门生。在龚瑞祥的引导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李克强在北大南门与同学合影。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龚祥瑞,著名法学家、宪政学者、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早年专治政治学,曾赴英国、法国深造,对西方政制、法治有亲身体味,兼具政治学与法学的素养。1939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比较法研究所法学博士。聪明勤奋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李克强也崇拜兼具比较宪法和西方政治学素养的龚祥瑞。图为李克强的恩师龚祥瑞教授。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在龚祥瑞那里,李克强知道了何谓真正的自由主义和宪政精神。龚祥瑞主张,宪法具有最高性,即使最高权力机关也必须遵守。在宪法之上再也没有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上帝”或“正确领导”。龚祥瑞告诉李克强他们,宪政道路就是法治的道路,法治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这些宪政主张,对于刚刚经历过“文革”的李克强犹如石破天惊,也让他热血沸腾。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图为龚祥瑞和李克强等人在龚家后花园合影。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在校期间,李克强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曾经提交一份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同时也得到龚祥瑞的好评:“它是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型科学方法运用到法学研究的一次尝试。”与此同时,李克强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由法律系打印,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在龚瑞祥指导下,李克强与杨百揆、刘庸安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该译著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强是第一译者。图为李克强以及同学们与龚祥瑞教授的毕业留照。

 

                  三、马石江将他带进了共青团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毕业前夕,李克强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马石江,李克强从政的引路人。

   但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领导学校近万名共青团员。经过马石江的多次动员,李克强终于选择了留校。这一消息震荡北大校园,议论四起。有的说:“克强,你可亏了,留学变留校,当个团干部。”“做那工作,把块材料给可惜了。”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图为当时中国青年关于李克强的报道。

 

                    四、季羡林教他为学处世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在翻译《法律的正常程序》时,英国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词语,既难懂且难译。一天,李克强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恰好因为参加校外一次会议,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季先生请教。季羡林先生当即做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李克强当时还不理解他说的意思,当天晚上又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强说明了这个词的由来,多种含义解释得十分详尽。“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幷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图为学界泰斗季羡林。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多年之后,李克强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感慨不已,在他看来,马石江把自己带入了共青团事业的工作之中,而季羡林让自己懂得了如何为学与处世。为此,“马(石江)(羡林)”两师同样让李克强终身难忘。图为李克强出席季羡林先生的追悼会。

  毕业前夕,李克强面临人生选择。他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赴美或赴法留学,李克强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了有关课程,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这时,上下左右都说:“李克强这次稳拿!”

 

                     五、王照华的“点将”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当上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李克强保持不少求学时的锐气,虽然在北大莘莘学子中受到欢迎,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校外其他行业背景不同的团干部中,就常常鹤立鶏群,显得“另类”。他经常在一些场合对一些重大政治、社会议题发表思想相当解放的独立看法,招致其他领域的团干部的非议。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十一大代表时,这名北大团委书记居然落选。不过,李克强本人似乎幷不太介意这些,但是,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点将干预,李克强仍然列席团十一大。图为原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1982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精英,掌管了共青团的工作。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1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王兆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曾有评论说:至此,李克强进入政坛快车道。图为原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由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10号楼。他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图为1986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观看“华杯赛”比赛。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1983年12月8日,共青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增补李源潮、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书记处分工中,他分管学校口。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图为1989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李克强与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在一起。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共青团十三大闭幕以后,李克强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当时,李克强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等三个方面展开。“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从培养合格的青年劳动者、造就优秀的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创2l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4个方面展开。图为1993年5月3日,李克强同志代表共青团12届中央委员会做报告。

 

               六、萧灼基,李克强硕士学位指导教师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萧灼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诸多奖项。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他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强当过知青,知道农村经济凋敝,每到年初许多地方就闹“春荒”,没有饭吃农民就成群结队出去讨饭。在读北大在职研究生时,他关注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图为经济学家萧灼基。

 

                    七、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厉以宁教授,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大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后来,李克强又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在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 

 

         李克强从政路上的七位引路人[高清组图]

  而今,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楼展厅陈列着该院前院长厉以宁的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为厉以宁与他的3名弟子合着。那是1991年8月,厉以宁把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3位在职博士生以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幷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当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备受经济学界关注。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书的所有论点后来完全被认同,渐渐变为正在实行的政策。(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