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兰州太平歌:从明清锣鼓声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曲艺

时间:2014-01-11 00:50:09   作者:

文化甘肃

兰州太平歌:从明清锣鼓声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曲艺

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朱自清家中拍摄影像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西瓜本是菜王府/它和金瓜商量要搬兵/搬来葫芦大将军/倒把金瓜的脸气肿……且莲它在盖楞上/黄瓜架上停一停/韭黄子百合齐显嫩/正月里卖的是羊羔葱”。这是一首根据朱自清演唱的《兰州蔬菜》整理出来的太平歌,在兰州地区广为流传,其诙谐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今正在面临被多元文化挤出历史舞台的危机。

  百子社

  安宁堡热闹的岁末场景成为朱宗义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腊月月头上,出外打工的父亲,必然会带着一家人的生计与街坊或者本家兄弟一同返乡。

  “德祖,今年给百子社交的一个坨坨(银元),你媳妇可肯让你交啊?”一行人打趣着木匠出身的朱德祖。大家七嘴八舌,将年味与家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归途。

  昏黄的煤油灯下,朱宗义的母亲已经在为父亲朱德祖赶制着正月礼服——一件崭新的白衬衫配108个盘扣的青褂子。她知道,这是给丈夫最长面子的一件大事,因此哪怕是密集的针脚拖沓着缝制的进度,她也不屑萌生半点懈怠的念头。

  “快去看啊,你爹要打擂啦。”小伙伴们兴奋而又极其认真地传递来一份战报,这让在家中玩耍的朱宗义很是吃惊,“我当时,跟打了鸡血似的飞奔至安宁堡什字,只见鼓、锣、钹过后,我爹已被密密匝匝的人群包裹起来,坐在里间的小凳上,开唱了。头一句唱完后,就有一声鼓、钹,用拖腔唱完第二句时,就连敲三声鼓、钹,然后一句一句唱下去。我爹唱到最后两字、三字拖腔到两句节拍时,我的心都悬起来了,马上要结束了啊,这谁来接呢?”朱宗义顺着里圈看过去,应着一通鼓、钹一停、一起,跃跃欲试的对擂者便轮番对唱。

  “《桃园结义》、《张飞保护诸葛亮》、《孟良投杨家》、《金沙滩舍子》、《武松十字坡》、《燕青打擂》、《岳太夫人》、《淤泥河救驾》、《黄巢灭唐》、《刘统领打兰州》等涉及‘三国’、‘水浒’、‘隋唐’、‘说岳’、‘二十四孝系列’等传统历史故事的兰州太平歌唱完后,我爹还能悠哉地接唱,可是对手们却逐渐词穷,索性把‘十二月’、‘拙老婆’、‘灰老鼠’等民间故事,用兰州方言唱出来,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我爹性格沉稳,便不再搀和。可是听众和对擂者还是对着我爹拱手称道,‘宗义,你爹真是好样的!’堂叔的手从我头上划过后,我才如梦初醒,我爹果真是赢了。”

  而在这一年里让朱德祖技艺大增的人便是师傅窦青山。

  与朱德祖常常一起干木匠活的窦青山,年岁长他许多,此前就在安宁堡一带小有名气,“干活得空时,师傅常常教我学上一段,又解乏又能打发时间。”朱德祖说到此处,流露的全然是师徒间独有的幸福,旁人无法参透。

  正月里,组织社火、兰州太平歌演出的百子社最为忙活。每个想要参加表演的人,都必须提前交上一笔钱,然后才能从百子社拿到需要的乐器或者参演资格。曾经有人说起这样一件事情:为了拿出一个坨坨的“会费”,有兄弟俩竟当掉自家土地。这就可见当时兰州太平歌在民间是多么炙手可热。

  “《雷祖庙唱曲》、《八腊庙唱曲》、《金花娘娘庙唱曲》、《大财神唱曲》、《家祠唱曲》等兰州太平歌在老一辈心中印象极深。这种专门在各类神庙前演唱的曲子被叫做‘上香曲’,是太平歌词的另外一类,也是朱德祖跟着社火队演出的传统曲目。”安宁区文化馆非遗项目负责人贾晋如是说。 胡海娃与陈少爷

  1926年临近腊月,曾任兰州道台府师爷的朱允槛喜得重孙。但让这位清光绪年间的秀才始料不及的是,眼前的这个孩子日后竟走上一条与家族背道而驰的人生之路。

  据朱家家谱记载,7岁上便被送入私塾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的朱自清,被家人视若珍宝,特别是因其3岁丧父的经历,自幼就让这个正统的家庭放松了对他的管束,取而代之的是对其加倍的疼爱。

  “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晦涩难懂,我父亲每每产生弃学的念头。他的曾祖父见状,就让他学唱小曲并抄写唱词赠与他,末尾处注解说:‘作此唱本不为唱曲,旨在幼学,避赌。’”朱自清的儿子朱延才说道,“可以说,在当时那个环境中,我父亲家境富裕又读书识字,学唱小曲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是为保全其本分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其实,“朱自清”这三个字在长辈那里并不被常常唤起,反而是曾祖父给取的小名“胡海娃”成为响当当的名号,在圈中广为传播。

  无独有偶的是,这一时期,兰州城还出了个赫赫有名的陈少爷,据说是吴大帅参谋长之子,风流倜傥、才华满斗,兰州鼓子和小曲唱得极佳。更加蹊跷的是此人也钟爱唱太平歌。

  “我父亲的父亲朱有琨在世时,就喜欢秧歌、小曲,而我父亲走上此路应该是遗传基因在作祟。”因此,朱延才甚至会认为朱德祖血管里流淌的就是歌谣的旋律。

  再加上与陈少爷的相识,朱自清的功力从此飞涨。韵味悠长、高亢雄壮的魅力紧紧俘获着他的心,为学好太平歌,他不惜花时间和精力,终日里与兰州城的“好家”泡在酒馆或茶园。

  “好学、识字、又加上家境殷实,朱自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自成一家,他的演唱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情感丰富、难能可贵的是还能推陈出新。”贾晋在对艺人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对比后这样评价。

  每年社火时,家住河湾村的朱自清便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被各村请去唱太平歌。“行至鞭炮声声接社火的人家门口,我父亲就会即兴为房主一家人唱起祝福的太平歌:门神虎威两扇里排,你把我的社火放门进来,虽然不是贵重的物,一切富贵带进来。这一座房屋四四方,金盆养鱼的好地方,前院里有一个摇钱树,后院里是一个聚宝瓶。”朱延才小时候总是跟着涌动的人群,看父亲一家一家地送社火,过了晌午也不知道回家吃饭的事情。

  回溯600多年前

  兰州太平歌是兰州地区春节时以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据推测,它很有可能是从明朝初年的太平鼓派生而出的民俗形式,这与坊间流传的“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为庆贺天下太平,旨令公卿士庶,过大年都要贴春联,耍秧歌,以示与民同乐,一时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形成歌唱大明天下的热潮”相互印证。

  再加上兰州在明朝向来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为抵御元蒙残余势力,兰州以及周边地区驻军很多,军士大多为外乡人,为安定军心,领军者便要极力补给精神文化的正能量,于是,兰州太平歌与此时发端、繁盛就成为无据可考的大胆猜想。

  而对兰州太平歌而言,真正留存下来可验明正身的最早文字证据应当首推清道光年间兰州回族诗人马世焘(1809-1875)在其《兰山竹枝词》中描述兰州十大景观风物组诗中的第一首——“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这便是写兰州闹元宵时满城高唱太平歌的情景。

  “一种民俗之所以形成,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绝非短时期之功。兰州真正形成‘满城都唱太平歌’的局面是民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和经历者的回忆,那时每逢元宵佳节前后的夜晚,规模宏大的太平歌场满城都是。”贾晋介绍说。

  在贾晋的记忆中,1965年春节,那次由兰州市有关部门在白塔山公园举办的太平歌演唱会,场面壮观,唱家荟萃,听众云集。“这是我在城隍庙之外的地方听过的最热闹的一次。”之后,兰州太平歌在沉寂多年后于上世纪80年代再次兴盛,但此时的歌手主要集中在了安宁区一带,元宵前后闹社火,太平歌演唱声响彻方圆数十里。

  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被“放养”的民间曲艺,常常存在许多误区。甚至艺人也常常会将太平歌与小曲混为一谈,直至在非遗项目的普查中,太平歌才被正式划分为民间曲艺的范畴,从此小曲和太平歌,分道扬镳。在目前的整理工作中,二者的区分已经非常严格。

  “一人击鼓,多人演唱,歌词多以‘三国’、‘水浒’中英雄人物事迹为蓝本,进行再创作,讲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如朱德祖当年打擂的情景,这是从清咸丰年间兴起并流传下来的传统表演形式。还有一种是在太平鼓表演间隙中,一人唱,一人击太平鼓为节拍,唱些吉利祝词,更像是社火中的一个附属节目。”贾晋提及这些,偶尔也能唱上几句,只是在他看来“太平歌虽然旋律很简单,但那种地道的韵味是需要演唱者花心思琢磨的”。

  濒危的观众与传人

  去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兰州太平歌非遗项目上仅存的两位传承人,朱自清和朱德祖两位老人在将近90岁的高龄,首次相遇。之前因为各自固定的圈子和歌友,艺人跨村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要不是中间有个共同的朋友路盛年,两位老人怕是要在有生之年无缘一见了。

  当朱自清来到腿脚不太便利的朱德祖的家中时,两人把酒言欢,兴之所至,不忘切磋技艺,先后对唱太平歌曲十首有余。

  “老人记性真好,三五百字的歌词都能烂熟于心,韵味醇厚。”围坐在一起的两个大家庭以及慕名而来的邻居、亲戚都对两位老艺人投去由衷的赞许。

  “朱(德祖)老师唱腔圆润,比我爹的似乎更有味道。”朱延才说,“我爹唱腔里‘就’字太多了”。“贾(晋)老师说我爹这样的唱法才最正宗。”朱延才的媳妇赶紧为老公公讨公道。

  可是,如今像这样的场景却是再难见到。

  “随着社火的减少,太平歌的舞台在萎缩。我们曾经尝试过让太平歌登台表演,结果观众反响平平。”贾晋说。

  2008年4月,在安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中,朱自清的《兰州蔬菜》、《十想》等精彩唱段,使人们对兰州太平歌有所了解。也就是这一年,安宁区文化馆举办了兰州太平歌培训班、成立了安宁区兰州太平歌传习工作室,并因其在兰州市非遗文化项目中的代表性,该传习所每年都可得到一定的传承经费补助,可是有此兴趣者依旧寥寥无几。

  “太平歌虽为民间曲艺,但多数歌词都出自当地一些落第文人或落魄文人之手,韵律整齐,平仄规范,唱起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歌词成套成段,故事情节完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和传唱。但由于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和城区的大规模扩展,现在,安宁区成为兰州太平歌的主要保存和流传地区。正因此,作为安宁的原生态文化,大有抢救和保存之必要。”

  “我最担心的还是这门技艺会失去传人,目前,朱自清的儿子和朱德祖的儿子都被寄予传承人的厚望,考虑的原因只有一个:血缘间的传承责无旁贷。”贾晋对目前兰州太平歌的传承现状有着冷静的认识。

  其实,面对这一略显沉重的话题,贾晋还有个言外的期许,“我们希望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及专家学者都能积极参与到保护兰州太平歌的队伍中,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有关资料,共同传承、发展这一流行于兰州地区的独特民间曲艺集聚力量。”(西部企业信誉网)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