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王沪宁、夏勇、令计划——都是强人

时间:2013-09-09 00:12:34   作者:

王沪宁

   1986年,上海一位青年学者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他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理论。这也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这位青年学者,就是现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出生于上海,1974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研究生。1995年,时任复旦国政系教授的王沪宁被调入中央政研室,先后任政治组组长、副主任、主任,并在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王沪宁之所以被江、曾等人看中调入中枢充当主要智囊,是因为他的理论研究工作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他曾经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王沪宁调入北京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十二大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作为全会内容被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连国外媒体也表示了敬佩,美联社当天就发表评论,新决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它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了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王沪宁最大的贡献是,为江总提出了“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王沪宁还通过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后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深有见地的论述为我国政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夏勇
  
   2000年9月22日,年仅39岁的夏勇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最高领导人和五十多位部长级领导干部开设法治讲座,讲述“西部开发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法治保障”,面对这么多的高层领导,夏勇毫不胆怯,侃侃而谈。而在一次纪念香港基本法颁行15周年的座谈会上,夏勇微笑地对围堵他的众多记者说了一句话,我从不接受采访,其谨慎低调的行事风格可见一斑。
  
   现年44岁的夏勇出生于湖北荆州,1978年入西南政法学习法律,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考入北大法学院攻读法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入社科院法学所工作,2002年3月任所长。今年6月,被任命为国家保密局局长(副部级),从而进入核心智囊层。夏勇目前是胡总最为赏识的智囊之一,在未来的时期内必然会深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因而他的走向备受关注。
  
   夏勇是以人权和法治理论研究蜚声法学界内外的,曾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早的人权理论开拓者,他的成名作《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先后多次重印,在学界影响甚大。在最近出版的《民权哲学》一书中,夏勇指出,民本和民权必须在法治和宪政体制下有正确的定位,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和自由。新民本说的要旨是:民惟邦本,权惟民本,德惟权本。
  
   夏勇认为,中国法治的主要任务是:以法学公理为基础,坚守根本价值,建构基本的框架和原则。法治便是公理,是人类共求之物,社会共通之理。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和自由,这也是人文社科的核心价值,是人性之本。在宪法方面,夏勇主要是从新民本说出发提出了他的根本法理论,认为宪法之根本法则由以人本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法则、张扬人民主权的政治法则和体现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则构成,蕴涵道统、政统和法统,是宪法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终极来源和根基。宪法是价值法则通过政治法则和程序法则在公共领域里的运用,以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
  
 
 
令计划
   1954年出生于山西,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韩英来自山西,他向山西大学提出找几个表现好的毕业生分配到团中央来,令计划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又是党员,就自然进入名单,之后担任了团中央书记高占祥的秘书,82年底在共青团十一大即将召开前夕,中央突然决定高调离团中央,由胡锦涛接任团中央常务书记一职,这样,令计划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胡锦涛的首位专职秘书,因为此前胡锦涛只是担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没有资格配备专职秘书。1983年,令计划任宣传处副处长,84年提升为处长,84年底,胡接任第一书记,不久,令再被提拔为团中央书记办公厅副主任,85年7月,胡调任贵州省委书记,令转任团中央研究室副主任,90年平调至中共中央办公厅政治研究室任调研组副组长,92年10月,胡在十四大上晋升为政治局常委,又将令调任他的秘书,93年令任胡办主任,2000年5月,成为中办最年轻的副主任。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