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讲话做事怎样“民为本”?
至诚大兵
记得两会结束时,总理李克强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屡屡出现让人感动的场景。然而,让至诚大兵我最为感慨和难忘的,还是李克强总理的那特殊的九个字的讲话,即人生心得“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而李总理的这九字讲话的人生心得感悟中,他的“民为本”三字更让我受到触动。
一方面,我们通过李克强在记者会开场白的阐述,看到他内心所展现的“民为本”感情。他说“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从他这非常简短的开场白,几句话中就多次提到人民,一是“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二是“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三是“忠实于人民”,四是“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五是“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六是“对人民的敬重”,七是“造福全体人民”。倘若不是真正深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不是忠实于人民,缺少对人民的敬重,并无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哪里会心想造福全体人民?哪里会如此体现“民为本”?
另一方面,李总理的讲话谈“民为本”之所以让我受到触动,是因为其看重“民为本”,使我一下子想起了李克强为官“民为本”的些许事例。近期在媒体上看到不少展现李克强总理风貌的报道和文章,在这些报道和文章中,至诚大兵我注意到了李克强在各地任职时发生的一些关怀普通民众的小事,这些事看起来虽小,可稍加汇集,它就体现出李克强总理为什么会产生“民为本”心得感悟的根源,以及为官怎样在实践与实际工作中“民为本”,切实关怀民众,而不是作秀演戏。
以下,是李克强在各地任职时发生的一些体现其讲话精神“民为本”的小事:
其一,李克强看到群众等车,停车让车队捎带群众。一次李克强在四川广安考察,下山时,车队恰好路遇在风雪中等车已久的20多名群众,李克强特意让车停下来,带群众一起下山。
其二,一再保护说真话的群众,提醒当地“父母官”不要“修理”报复。李克强在河南当省长时,有一年到卢氏山区考察,走到半路,突然要到路边一家农户去看看。这家农户因为不认识他,就对他提了县里的意见。李克强非常诚恳地听取农户的意见,而陪同的县里干部则很尴尬。在回省城路上,已经出了卢氏县境,李克强又专门回过头来,一再叮嘱县里干部,千万不能对这一家农户有任何报复行为。在网络披露这事的当事人说“事情不大,但足以说明,李克强这个人当过农民吃过苦,知道百姓不容易。”这位亲身经历的网友怎能不感慨……
李克强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喂孩子服食糖丸
其三,临时下车听真话,纠偏亲民敢认错。在河南鹤壁七里堡,李克强也曾临时下车,来到正在田里收麦的村民中间。有村民向他反映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不降反升,他当即安排纠正,并要求“为群众办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执行政策决不能打任何折扣,对群众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说到了就要认真做到”。一年后,他又来到七里堡看望向他提意见的村民。“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办错了事,向人民认错、纠正,是应该的,不丢人!”到他离任时,200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03元,增幅达19.5%,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李克强在河南新乡调研与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村民亲切交谈
其四,老乡口说“不喜欢吃肉”,李克强看出他家“没有吃肉的钱”。2004年12月,辽宁阜新,他说:“今天在低保户家里,我问了几个群众家里孩子上学的情况,低保水平偏低。我今天印象很深的就是这里的‘三口之家,一百零八’,实际上一人合30多元钱。”“这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体谅,很让我感动。我到一个低保户家里,问他多长时间能吃一次肉啊,他说基本不吃肉,就是逢年过节吃点。旁边他儿子说,我们家人不喜欢吃肉。如果不喜欢吃肉,为什么逢年过节要吃点呢?看得出,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是多么体谅啊。说实在话,他吃肉的钱可能真的不够。”
其五,李克强“一脚泥”照片反衬“民为本”之真。至诚大兵我对李总理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的“一脚泥”照片,透过这普通照片,更让我们明白其“民为本”之真,“民为本”之诚。那是2010年7月,李克强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大孙村与贫困户孙树节一家聊天,两只鞋都被泥巴糊满……
其六,李克强改造抚顺棚户区,强调“以人为本不是空话”。2004年12月末,李克强到任辽宁12天,来到抚顺莫地沟。莫地沟是老棚户区,房子多是日伪时期建造的劳工房、简易房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土石房,房龄多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公共排水、供热、供气设施。这里聚集着城区最贫困的人口。李克强去的那天下着大雪,气温零下29℃。他目睹了近千户居民共用一个厕所。他走进半地下只有9平方米的一位退休老矿工家,“居民区里70%的人都下岗了,这样的地方确实比贫困乡村都困难,出乎我的想象。”李克强说。临走时,他只讲了一句:“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这要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李克强在辽宁首选的这项投入超过180亿元的“民心工程”,到2006年底提前一年超额完成。50多年没办成的棚户区改造,如今一揽子解决。“要住房,找克强”,成了当地新民谣。
李克强到抚顺莫地沟棚户区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解决棚户区群众住房问题
2011年8月,李克强在香港考察公共房屋
其七,李克强启动和推动两项“民心工程”,是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党员干部下访。下岗职工是李克强慰问最多的人群,他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履职一年,辽宁城镇实现新增就业和再就业近120万人,其中“零就业家庭”接近15%。
李克强在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煤矿看望一线工人
其八,艾滋病拉网普查说真话,不怕影响形象和负面影响。河南艾滋病情蔓延,李克强忧心如焚。他甫任省委书记,就决定派出53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对既往有偿供血人员进行拉网式普查,向38个重点村派驻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每个村实施了“六个一”工程,使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医疗、养老、孤儿抚养等一系列措施驱散了阴霾,增强了患者与感染者面对生活的信心。普查后,河南如实公布数据:2.5万名艾滋病感染者,1.18万现症病人。有人担心公布数据会对河南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李克强却说“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将实情如实告诉群众。”也正是李克强在河南疫区推行的“四有一不”,后来成为在全国实行的防艾治艾“四免一关怀”救治帮扶模式。
李克强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与一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握手
…………
透过李克强过往的这些小事,我们看到他的心与普通民众相当贴近,的确是以“民为本”为要指导自己为官始终亲民爱民。正如有评论说,李克强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平民本色,有着强烈的民本情怀,“民心之所盼,即施政之所向”。
附上李克强回答凤凰卫视记者胡一虎提问最后部分,正是在这最后部份当中,李克强说出自己的心得:“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个人的经历,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
1981年,李克强在北大的照片
13岁时的李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