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泉忠
昨天收到日前揭竿成立的“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会长松岛泰胜先生的电邮,告诉我他的新组织已有超过100个会员。
松岛先生是我长达15年的老朋友。记得当年我还在东京念书的时候,因“冲绳关系学研究会”而与松岛认识。“冲绳关系学研究会”是一个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跨校冲绳研究组织,我是当时唯一的留学生。刚认识松岛时,记得他递给我的名片写着“在日琉球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96年我从东京飞到冲绳做田野调查,其间也和松岛有过一些交流,除了到他府上拜访外,在“琉宝”百货店的咖啡厅与战后冲绳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大著《反国家的凶区》被视为“冲绳独立经典”的作者新川明畅谈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松岛先生口齿不算伶俐,然而他的思想理念却非常清晰,从他的名片也可见一斑。近年来他著书演讲,积极推销他的“琉球独立”的主张,只是“琉球独立”的并非冲绳社会的主流意见,他的主张也时而被讽为“不现实”甚至被视为异端。
松岛恐怕自己也没料到如今他成为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人物。事实上,他的“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成立的消息传开来后,《环球时报》在第二天的社论就直接倡议中国民间应支持琉球人民的独立运动,许多网民更是雀跃不已,网上热议的焦点也很快聚焦到“如何支援他们脱离日本”。连接日前的《人民日报》的“再议琉球”论,这些中国舆论似乎因松岛组织的成立而找到了热议的正当性。
不过,笔者不得不指出:无论是“再议琉球”论,还是支持“琉球独立”论,都存在严重的盲点,不仅误以为“琉独运动”大有市场,甚至一厢情愿地以为琉球的独派势力是“反日亲中”,是欢迎中国支持“琉独运动”的。
笔者研究琉球17年,在去年以前也在琉球大学任教十年,其中的主要研究正是琉球人的身份归认同,深深体会到他们认同结构的复杂性及与日本、中国、美国的微妙关系。当然,中国的网民最关心的是与中国的关系。
历史上,中国与琉球情同父子,琉球也是众多属国(外藩)之中对中国最忠诚的,中国的文化成为琉球文化的灵魂要素,即使是现在的琉球人(冲绳人)也都明白他们的许多传统文化来自中国,因此对中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过,这种感情并非意味着他们有“中国人”意识。相反,他们的认同在“冲绳人”与“日本人”之间徘徊,根据笔者于2005年至2007年所做民调结果(此亦为目前为止唯一直接以琉球人的身份认同所作的调查),大约有4成认为“我是冲绳人”,2成半认为“我是日本人”,大约有3成多表示他们“既是冲绳人也是日本人”。
此外,“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支持冲绳“独立”的只有两成。根据笔者的观察,而且这两成也是可圈可点,其中相当部分并非顽固独派,更多的是以此作为武器,与中央政府在美军基地等议题上讨价还价。
尽管琉球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然而这种情感主要是历史上与文化上的,并非现实里的。事实上,琉球社会普遍对现在的中国并没有好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再议琉球”的第二天,冲绳县政府地域安全课公布一份他们做的民调,显示他们“对中国印象不好”的达89%。
根据这份调查,琉球民众对中国印象不好的理由中,60.1%认为“对争取资源方面充满自我中心主义”;58.4%认为“不依照国际规范行动”;56%回答“围绕在尖阁诸岛问题上中日冲突持续”;50.5%则认为“中国人的爱国思维与行动无法理解”。
从这些民调结果也不难想象,琉球民众并不乐见中国社会热衷议论“琉球独立”。事实上,当《人民日报》抛出“琉球热议”之后,冲绳两大报纸《琉球新报》与《冲绳时报》都分别发表社论,批评中国的这些举动。5月11日《琉球新报》以《人民日报论文肆意曲解历史》,严厉批评中国的议论正如日本政府所言“缺乏见识”,更进一步指出“之所以冲绳被被日本政府不公平对待(强化美军基地),中国的挑衅行为是其中主因之一”。
中国民间热议琉球问题,在言论自由的范畴,本来不应是个问题。不过,主要官媒在未掌握实情的情况下,冒然提出与冲绳主流民意相左的议题,并不恰当。
笔者以为,如果要善意支持冲绳社会追求自己的未来,在喊出、议论“支持琉独”之前,应先用心去认识冲绳民众走过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以及细心理解琉球人民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表错情。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反而扼杀了这些容易被右翼贴上“配合中国侵略冲绳阴谋”标签的民间运动。同时,要恢复冲绳人对中国的信任,也应反思中国的国际形象,包括“爱国主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