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八骏:甘肃文坛的青春组合

张元(左) 张佳羽(中) 赵剑云(右)
刘虎(左上) 曹雪纯(右上) 苟天晓(左二) 张琳(右二) 李利芳(下)
80、90后面孔的出现,还有三十出头的平均年龄,这一切都给4月19日新出炉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贴上了一个符号——青春。他们中有人发表作品已过百万字,有人一年就要出版好几本书,这是青春的优势。却正是因为这样的青春,这一支新文学劲旅面临“怀疑”:
他们能给沉寂的甘肃儿童文学什么?
Part1.青春人
19岁的张元眼下正为高考全力以赴。“封笔一个月,需要看书充电了,暂时不接新稿约了,希望各位老师和朋友谅解哈。”这是他的QQ签名。在最近出炉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中,张元是两位90后作家之一。
张元的理想大学是北大,其实去年他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了一段时间后他退学了。关于大学,在他博客中有这样的记述:“关于高考,我不想说太多。要么北大,要么死。”被赞为“阳光男孩”的张元,以文字挥洒着青春的无忌和潇洒。截至目前,张元已发表的作品数量粗略估计在50多万字。用此次“甘肃儿童文学八骏”评委高凯的话说,张元50多万字的量可能是过往一些作家一辈子的写作数量。而这也成为了张元入选“八骏”最硬邦的理由。
读着马小跳、郑渊洁作品长大的张元,从10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好奇心。“或许是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我小时候,父亲就给我订阅了很多的报纸杂志。我从小学就开始尝试给一些报纸和杂志投稿,10岁时我就有了一本自己的文学作品集合。”现在在定西上学的张元出生在岷县。
对于能入选“八骏”,张元表示,“也是因为甘肃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人员比较少,自己侥幸入选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评选机构对于新生代作者的关心和支持。”
同样是学生身份的“八骏”之一还有17岁的张佳羽。眼下,被评价为“带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的“张佳羽式的文字”已有百万多字,这既是张佳羽“高产小作家”最好的注脚,也是她的“文字是带给大家快乐的”写作主张的真实写照。和张元一样,百万字的事实也是张佳羽踏入“八骏”行列的“通行证”。
赵剑云的《多多的幸福花园》至少今年在省内就拿了好几个文学奖,在甘肃文坛,相比于张元、张佳羽两位90后新人,她这个80后的名气在省内文学圈子里显得游刃有余。
赵剑云说,《多多的幸福花园》讲述的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多多寻找妈妈的故事。多多有一天得知自己是爷爷从月光森林里捡来的,之后,他便踏上了寻找妈妈的梦幻之旅。尽管途中有各种艰难和危险,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最后多多在自己的花园中,体味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就是被爱包围着的感觉。
从近年的创作来看,赵剑云的写作已告别了青春文学,成功转向了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注重爱和美的教育。我希望小读者能在我创作的主人公身上寻找榜样的力量、友情的慰藉,或者引发他们内心的反省。如果他们找到了,那说明我创作出了好的作品。”赵剑云说。
Part2.老面孔
除过儿童文学女作家张琳,在“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中,算的上是儿童文坛“老面孔”的,也就是苟天晓了。
在甘肃儿童文学圈子里,苟天晓被喻为是“闯入文学瓷器店的一头大象”。这是因为他在这个圈子里的出场,是以科幻领域为“杀手锏”的。“说实话开始写‘人体王国科学奇幻系列’时,我是将读者想像为医学院的学生,觉得他们才能看懂,对他们的学习也有帮助。还有就是像我父母那样的老年人,因为他们平时对医学及保健比较关心,应该喜欢看这样的东西。没想到书出来后,最多的读者是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才明白在中国最能读书的是他们这个群体,一上高中就不行了,因为他们没时间了。一些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跟我讲他们的读后感,使我感到震惊,知道他们的理解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个系列目前已经出了6本,一些读者建议我继续写,我仍在考虑。”
小学时,苟天晓因为偶然读到了一本叫《绿色的回忆》的书,写北京一个小学生去父亲工作的小兴安岭里度暑假,在大森林里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苟天晓说他从初中开始写作,就是因为那本书。
苟天晓的职业是医生,写作是他的另一个职业,多年来,他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没有间断过,这个知天命的男人,其创作似乎现在正进入丰硕期,仅去年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出活量就不小”——在完成50万字的魔幻小说《金鸡绝唱》后,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新校园魔幻系列《快活王子》等。”
所以,即使和比自己小30多岁的90后站在一个行列里,苟天晓的自我感觉是“有种隐秘的喜悦”,理由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在初中就开始写作,开始投稿的,梦想着自己在那时就发表作品,甚至成名成家,但一直到1992年才在《飞天》发表其处女作诗歌。“所以感觉到这两个孩子为我出了一口气,圆了一个梦。”
在甘肃儿童文学领域,张琳、苟天晓他们这些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不仅仅是他们自成一体而走向成熟的文学创作,也更在于他们是这个领域里为数不多的创作者的代表人。
苟天晓的人体奇幻小说是刘虎仔细阅读并熟悉的作品。职业是地质工程师的刘虎坦言自己是以成人文学创作为主的,儿童文学创作属于偶尔涉足。“儿童文学是个更为神圣的行业,如今有幸入选‘八骏’,使我的文学道路多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自身也是神圣的。”刘虎说,自己是读着《儿童文学》杂志长大的。在创作初期他始终不敢涉足这一领域,因为知道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力,怕自己的能力不足。“后来孩子大了,她也特别喜欢阅读。有一次她对我说:你不是老发表作品吗?本事大了,就在《儿童文学》上发篇文章我看看。我决定接招。因为我想打破孩子对文学的神秘感,告诉她,天下没有高不可攀的山峰。没想到,我居然第一次就成功了。作品发表后,很快就得到女儿的反馈:她们班多数孩子平常都在阅读这些杂志,并看到了我的作品。我意识到,在成人文学更多地沦为小圈子艺术的当下,儿童文学却是如此繁荣。因此,我决定把这条路走下去。”
居住于兰州的刘虎,年少时就读过我省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先生的作品,“很喜欢,尤其是后来的《铁马》。”喜欢归喜欢,刘虎说自己的创作道路又是另一种不同。
对于成为“八骏”,苟天晓、刘虎他们这些60后更在乎的是“八骏”的引领作用。“现在人们关注的都是流行的,而什么流行?用作家麦家的话来说是最不可预测的。孩子们读书时跟风赶时尚的因素很浓,所以这种引领是非常有意义的。”苟天晓说。
显然,能否起到领跑文学陇军的作用,是年轻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必将接受的考验。
Part3.新时代
其实,在“甘肃儿童文学八骏”这个甘肃文坛的第三支文学劲旅诞生前,业界一直有猜测,认为推出“甘肃散文八骏”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没想到却是儿童文学。
“理由很简单,就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性。”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一言概之,他是此次“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唯一一名甘肃籍评委。“还有就是很清楚会有8人,而且不止8人。”高凯说在甘肃,儿童文学创作是有基础的,这也是他们打造这一支文学劲旅的依据。
高凯的办公桌上有一份近期的《人民日报》,在一篇占据了一个版面的盘点中国文化发展的文章中,“甘肃诗歌八骏”赫然出现在文章中对诗歌发展的梳理的章节中,高凯觉得这应该是“甘肃八骏系列做出了声音”的最好的说明。
甘肃自1991年以来23年没搞过儿童文学活动,这也成为让高凯这位本身就是知名儿童诗人所一直诟病的事实。“如此,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便成了‘散兵游勇’,消失在我们自己的视野之外。”高凯说,本次选拔活动共收到20位儿童文学作家的申报材料,通过参选者的申报材料发现甘肃的儿童文学创作很活跃,这些作家也很优秀,之所以“养在深闺无人知”是因为本土这些年对儿童文学关心关注不够,甚至带有偏见。
刘虎表示他也有亲身体会,“2009年我参加甘肃省首届长篇小说高研班,会务所在地的一个服务员就专程去餐厅里找我(她在名单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她说她的孩子在杂志上读过我的作品,很喜欢。巧合的是,另一个也在参加高研班的作家偶然也在他孩子的杂志上读过我的作品并有些印象,他这才知道那个刘虎就是甘肃的刘虎。”
这两天,高凯在为即将召开的西部儿童文学研讨会忙碌,此会的召开,也意味着“甘肃儿童文学八骏”的正式亮相。“开启(甘肃儿童文学)新纪元,揭开新的一页。”在高凯眼中,带给甘肃儿童文学创作活力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是甘肃儿童文学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亮相将开启一个新时代。“推他们就是推甘肃儿童文学。”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