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毛泽东与杨开慧杨宅初识 北海订情

时间:2013-05-15 16:16:21   作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18年夏天。杨昌济准备携家人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离别的日子到了。那天,毛泽东到码头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笑口常开的杨开慧,如今坐在船上,目光忧郁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地挥手告别,他的思潮随着湘江的水波翻滚。此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彼此已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已经有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愁。

  北海订情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第一次来到北京。但由于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

  当时,杨昌济一家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毛泽东住在景山东吉安夹道7号,相距不远,师生之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毛泽东经常出入杨家,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中,杨开慧感到从未有过的欢快。

  两颗火热的心碰出了心灵的火花。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故宫、北海、香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在这对年轻人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8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这段往事,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另有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都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梅花的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梅花开’。北京数不清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踏上北海的坚冰,登上古老的白塔。尽管大地冰封,但这一对恋人却热烈地交谈着,全然不觉得寒冷,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季。两个相爱的人,迎着寒风,手拉着手,漫步在北海桥头,故宫墙下,一路走着,一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经过在北京五六个月的初恋,两人的爱情已坚不可摧了。毛泽东快要赴上海时,两人相约互通信息。第二年4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湖南。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已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在北京开展紧张的驱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次毛泽东就住在杨昌济家。他常和杨开慧到故宫、北海等地漫步谈心,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

  杨昌济病逝后,杨开慧一家回到长沙,毛泽东继续留在北京,争取各界对驱张运动的支持。两人天各一方,更增添了思念之情。1920年,热恋中的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虞美人》的词,表达自己的心情: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中。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接着说:“那你怎么不叫他上我们家里来呢?让我们好见一见你这位‘国家的栋梁’。”杨昌济拍着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别急嘛,以后你会见到的。”

  就这样,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在杨开慧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杨开慧的婚姻。

  假日里,毛泽东敲响了“板仓杨寓”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圆圆的脸,黑黑的眼睛,个头不高,体态轻盈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开慧。当时,她只有十三四岁。

  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高个青年,杨开慧轻轻地问了一声:“你找谁?”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杨先生在家吗?”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杨昌济走到门口,招呼毛泽东进屋,并且指着毛泽东对杨开慧说:“霞,这就是我的得意门生毛泽东。”

  这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次见面。在杨家,杨昌济与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地谈论天下大事,谈论治学之道,气氛十分热烈。

  此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经常在假日去杨昌济家纵论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他们交谈时,杨开慧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毛泽东精辟而有见地的宏论,吸引了杨开慧。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杨开慧也开始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毛泽东对热心参与讨论的杨开慧非常关心,经常深入浅出地给她讲革命道理,启发她思考问题。毛泽东经常把自己的日记和文章送给杨开慧看。杨开慧总是仔细地读着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从中学习他的一些思想方法。

  1917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捧着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正在细细地看毛泽东写在书上的批语。突然有人来到院子里,杨开慧立即迎上去,只见毛泽东一阵风似的踏进门来。杨开慧急忙问:“润之哥,带来么子好消息?”毛泽东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俄国工农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农代表会掌握了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啦!”大家争先阅读毛泽东拿来的报纸,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晚上,杨开慧夜不能寐,思绪如潮。她所了解的毛泽东的事迹,一幕幕在她眼前浮现出来,使她崇拜,使她思念。她又回想起毛泽东帮她学诗、改诗的情景:

  那天,杨开慧羞怯地将一首小诗送到毛泽东手里,轻声地说:“润之哥,请你改一改。”毛泽东边看诗边念道:“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毛泽东不禁拍手称好:“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名师之后。”

  杨开慧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但一想到全家将要随父亲搬到北京去了,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情又使她迷惘不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18年夏天。杨昌济准备携家人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离别的日子到了。那天,毛泽东到码头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笑口常开的杨开慧,如今坐在船上,目光忧郁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地挥手告别,他的思潮随着湘江的水波翻滚。此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彼此已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已经有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愁。

  北海订情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第一次来到北京。但由于赴法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

  当时,杨昌济一家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毛泽东住在景山东吉安夹道7号,相距不远,师生之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毛泽东经常出入杨家,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中,杨开慧感到从未有过的欢快。

  两颗火热的心碰出了心灵的火花。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故宫、北海、香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在这对年轻人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8年后,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这段往事,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可是另有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都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梅花的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梅花开’。北京数不清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踏上北海的坚冰,登上古老的白塔。尽管大地冰封,但这一对恋人却热烈地交谈着,全然不觉得寒冷,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季。两个相爱的人,迎着寒风,手拉着手,漫步在北海桥头,故宫墙下,一路走着,一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经过在北京五六个月的初恋,两人的爱情已坚不可摧了。毛泽东快要赴上海时,两人相约互通信息。第二年4月,毛泽东转道上海回湖南。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已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在北京开展紧张的驱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次毛泽东就住在杨昌济家。他常和杨开慧到故宫、北海等地漫步谈心,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

  杨昌济病逝后,杨开慧一家回到长沙,毛泽东继续留在北京,争取各界对驱张运动的支持。两人天各一方,更增添了思念之情。1920年,热恋中的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虞美人》的词,表达自己的心情: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中。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正在福湘女中学习的杨开慧接到毛泽东寄来的词后,激动不已。一天,她和好友李淑一散步时,谈起毛泽东的人品,并把这首词念给李淑一听。

  杨开慧对待爱情是严肃而认真的。1929年6月20日,她在《我的回忆》中这样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地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见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希望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己的手里。我决不妄大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当彻底了解毛泽东的人品之后,杨开慧进而写道:“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了,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与杨开慧又见面了。毛泽东邀请杨开慧去省学联帮助工作,杨开慧欣然答应了。杨开慧不顾家里经济困难,毅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北京一些朋友赠送的部分祭奠费捐献出来,给毛泽东作活动经费,从经济上资助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并参加书社的日常活动。

  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培养下,杨开慧逐渐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并于1920年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湖南发展的第一批团员。

  倾心相伴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在不断深化。

  1920年冬季的一天,杨开慧夹着一个书包,来到湖南一师教员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不坐花轿,不备嫁妆,不用媒妁之言,自由地同毛泽东结了婚。

  结婚那天,正好冬晴。毛泽东理了发,穿了件藏青色的新长袍,显得格外英俊。杨开慧则穿着母亲做的花色旗袍,梳洗打扮后,更加秀丽。早上,毛泽东吩咐当年在毛家当伙夫的邹香庭说:“你去准备点酒菜,今晚我要请客了。”邹香庭心想:毛泽东的经济并不很宽裕,工作又很忙,请客吃饭这类的事是很少见的。他感到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按毛泽东的吩咐去买了酒菜。

  晚上,毛泽东带来了新民学会的一些会员和朋友。大家吃饭喝酒,兴高采烈。杨开慧也殷勤地招待客人,敬酒送菜。

  夜色已深,人人酒足饭饱。这时,毛泽东起身向众人宣布:“今晚是我和杨开慧结婚的日子。蒙大家来热烈祝贺,我们十分感激……”

  客人们大感意外,纷纷说:“为什么不早点告知我们,也好带点纪念品来,以表示祝贺。”毛泽东笑着说:“就是怕大家带礼品来,所以事先才保守秘密啊!”大家以掌声向新郎新娘致贺。

  婚后,杨开慧继续在学校学习,只有在假日,才回到家来。她和毛泽东互敬互爱,生活十分甜蜜。正如毛泽东曾对人说过的那样:“我同开慧结婚,是建筑在双方个性思想彻底了解,完全相合的基础上的,所以经过恋爱结婚,都没有什么波折发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杨开慧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冬,毛泽东在湖南建立了我党第一个省委——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不久,毛泽东以一师附小主事的身份,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租了一栋三开间的木板平房,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活动机关。杨开慧工作在毛泽东身边,身兼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种职务。她的工作是十分忙碌的。

  清水塘偏僻幽静,是个开展党的地下斗争活动的好地方。为了保护湘区党委机关和毛泽东的安全,杨开慧把母亲也接来这里居住,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召开党的会议,她就到室外流动放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将一面大镜子挂在客堂后壁,以便从镜子里面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对于毛泽东等起草的党风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她放在一个妇女们平时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盒内,精心收藏保管,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1921年8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积极参加了该校的筹建工作。1922年,杨开慧根据党的指示,在离船山学社不远的地方,办了一个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从文化书社借来一批进步书籍,自己拿出一些私房钱,订购了许多报章杂志。一时间,青年图书馆成为长沙进步青年阅读和讨论的活动场所。

  毛泽东为发动和领导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以及党内的日常事务奔走不息。为了使毛泽东有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革命大事,杨开慧不畏劳苦,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日常事务工作。她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抄写文件,接待来访者。此外,杨开慧对毛泽东的饮食起居,也十分注意照料。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体贴关心毛泽东。毛泽东通常通宵达旦地写作,一到晚上八九点钟,杨开慧就把取暖用具准备好;深夜一二点钟,她常起床取临睡前热在锅里的点心,有时毛泽东顾不上吃,她就在旁边等待,等毛泽东吃完后她才睡。

  1922年10月,杨开慧怀孕快足月了,理应注意休息和保养。可是,毛泽东、杨开慧正记忆着泥木工会的工作,领导着长沙泥木工人进行大罢工。一天,杨开慧在家忙着整理文件资料,突然感到不舒服。杨母知道女儿要临盆了。这时家里没有人照顾,急得杨母团团转。正好一个女友来看杨开慧,急忙雇了一辆人力车,把她送到湘雅医院。第二天凌晨,天还没有亮,毛泽东匆匆赶到医院,走进病房,直奔杨开慧的床前。他用手摸摸杨开慧的前额,俯身下去,细声地问:“你感觉怎么样?不要紧吧?”杨开慧见毛泽东两眼网着血丝,眼窝发黑,一副工人打扮,知道他也通宵未睡,一直在领导罢工斗争。她一时百感交集。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只是轻轻地摇着头说:“我不要紧,这几天你正忙,快去办你的事吧……”毛泽东望着她的脸,见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妻子和母亲的柔情,不禁紧握住杨开慧的手说:“你要好好休息,攒足劲,很快你就要当妈妈了!我那边你放心,工人团结很紧,斗争会胜利的,等着好消息吧!”10月24日,杨开慧在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母子平安。第二天,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杨开慧耳中: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坚持19天的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杨开慧兴奋得眼睛发亮,轻轻地吻着孩子的小脸,说:“胜利了,胜利了。”第三天,毛泽东来到医院看望杨开慧母子。杨开慧深情地望着毛泽东说:“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毛泽东略一深思,胸有成竹地说:“岸英,河岸的岸,英俊的英。毛岸英如何?”杨开慧表示同意,对着小子轻轻地呼唤:“岸英,我们的小岸英……”

  毛泽东和杨开慧恩爱相伴,情意绵绵。然而,现实生活是无情的。为了革命,为了事业,他们不得不分离,不得不东奔西走。1923年,毛泽东赴上海担任党中央的秘书长,协助陈独秀领导全国党的工作。这是他俩结婚后的第一次离别。中秋节过后,毛泽东回到了长沙。几个月后,毛泽东又去了上海。他俩又再度离别。这一次,毛泽东写下了离别情诗《贺新郎》。读了这首词,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对杨开慧的一片深情!1924年夏,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来到上海,毛泽东亲自到码头迎接。夫妻二人结束了梦牵魂绕的两地生活。

  当时党中央的办公地址设在茂名路与威海路口583弄的云兰坊内,毛泽东和杨开慧就住在弄内靠南的一所房子里。毛泽东一家、蔡和森一家和罗章龙一家都住在这所房子里,因此这所房子也称“三户楼”。杨开慧在上海工作了半年,与工人结下了深厚情谊。她与毛泽东在“三户楼”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1924年底,毛泽东因与陈独秀意见相左,加之身体不好,于是携杨开慧离开上海,次年春节后回到故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是第一次随毛泽东来到“婆家”。她按照当地的风俗,和毛泽东一起以“走人家”的形式,到农民家里调查、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1925年8月,毛泽东被迫离开韶山,辗转南下广州。杨开慧也于同年10月到达广州,住在东山庙前西街的一幢房子里。这段时间里,杨开慧大都跟在毛泽东的身边,一方面参加妇联工作,另一方面继续担任通讯联络工作,经常往来于毛泽东和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等同志之间,传递信息。杨开慧照顾毛泽东的生活,帮助抄写材料,为他分担心中烦扰,尽到了妻子和战友的责任。

  1926年11月,毛泽东到武汉工作。而杨开慧则回到长沙。12月17日,毛泽东应邀回长沙,参加和领导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尽管当时杨开慧有孕在身,行动不便,但她不顾劳累,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把他带回的大量调查材料,认真地进行初步整理。不久,杨开慧又随毛泽东回到武汉,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当时,杨开慧产期临近,身体很弱,身边又有两个孩子需要照料。但为了使毛泽东精力充沛地筹划革命大事,她仍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对农运调查材料,认真地进行分类综合,然后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毛泽东禁不住夸奖说:我这个好秘书,抄写起来,又快又好。正是由于有杨开慧这位“好秘书”协助,没有多久,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脱稿了。这其中也凝结着杨开慧的心血。1927年4月27日至5月6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由于毛泽东与陈独秀意见相左,毛泽东又一次“赋闲”。一天,杨开慧陪同默默无语的毛泽东登上了黄鹤楼。看到万里长江,烟波浩渺,毛泽东用厚重的诗篇,表达了两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杨开慧望着眼前奔腾不息的江水,久久地相伴在毛泽东的身旁。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