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最后一期黄埔学生结局:留在大陆多被打为“反革命”

时间:2013-03-31 00:05:40   作者:
第一任:戴季陶――不辞而别1924年6月16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然而,就在开学不到一个月,军校首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不辞而别。戴主任戏剧性地失踪,军校师生甚感莫名,…[详细]

核心提示:上世纪50年代,郭青石被打成了“右派”加“历史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当然是指他在陆军军官学校的经历。当时留在大陆的23期黄埔生,大都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3年3月18日第16版,作者:《快乐老人报》编辑部,原题:《最后一期黄埔生命运》

1949年12月,陆军军官学校第23期学员被急令提前毕业,加入国共最后的川西决战。一个月内军校起义,3000余名“末代”黄埔生被抛向了命运的三岔口。

乱世中的抉择

1948年,19岁的郭青石成为第23期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军校里消息封锁得很厉害,我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不知道”。早在1949年9月初,军校高层就在秘密策划起义,12月25日正式宣布起义,“愿起义的留下,愿跟国民党的向东,愿回家的自便”。

王显在第23期学员里是个尖子人才,他当时参加了起义,但后来被“资遣”回家。王显走到半路,选择了只身去台湾。沈洪壮跑回了成都的家,因为家里困难也辗转赴台。

和郭青石一样留在大陆的是大多数。陆军军官学校被解放军接收后,被重组为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郭青石说:“先缴枪,集体去川西分校训练去了,相当于改造。”

大多数人分到部队修路

1950年6月,原陆军军官学校第23期学员结束了半年的学习,表现不够积极的被“资遣”返乡。大多数学员被分配到部队,投入了成渝铁路及其他筑路修建任务。

郭青石留在了部队,修了一段时间铁路后同400余名同学参加了志愿军。他认为黄埔出身的人一直受歧视。更大的打击还在战争结束后,当了5年兵的郭青石没被“复员”而是被“资遣”回去了。

郭青石被资遣到北京,他考上了国际书店,当了一名办事员。上世纪50年代,郭青石被打成了“右派”加“历史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当然是指他在陆军军官学校的经历。当时留在大陆的23期黄埔生,大都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两岸的聚首

1957年,郭青石被发配到清河农场,1978年才离开。

1988年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郭青石编入西城区联络组。当时,好多同学都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黄埔出身,甚至碰上同学也不敢相认。他联系上的去往台湾的第23期同学里,“现在有当上中将、少将的,有走上了商业之路当上了董事长的,还有的开计程车。现实状况不同,大家个人的境遇也都不同”。

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第23期黄埔生开始通过电话和信件交往。2009年1月,大陆部分同学组团到台湾游玩。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