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计委大院旧事:朱镕基当总理前挎篮子买菜还砍价

时间:2013-03-28 11:29:36   作者:

与军队大院一样,机关大院文化也是北京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随后各个机关大院也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了新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的大院文化独具的魅力。

在各机关大院中,计委大院很有代表性,从大院陆续走出过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位部长、副部长。当时,计委的红塔礼堂位列北京四大礼堂之首(其他三个是地质、物资、政协),红塔礼堂是那时候北京文艺青年心目中最重要的文艺地标。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首位来访的西方小提琴大师斯特恩选择红塔礼堂举办他的独奏音乐会,小泽征尔首次率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京,首演也是在这里。

如今的计委大院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一幢灰色的旧楼上挂着“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旧居”的牌子,从质地上看像是居民自己制作的,牌子旁张贴着一张“呼吁书”细看之下,才知道这幢楼已列入拆除名录,居民们想留住的或许不仅仅是这幢旧楼,还有他们与新生的共和国一起走过的日子。

不少孩子从中古友谊小学放学出来,边走边兴奋地说着话,爷爷奶奶们弯着腰倾听着,不远处传来几声“别跑别跑,有车”。天色渐暗,一阵油炸带鱼的香味,不知从哪家哪户飘出,弥漫在街区里……

曾经的“贵族大院”

地处京城城西三里河地界的国家计委大院建于1953年,奇怪的是院子盖好了却始终没有建院墙,只有各个大门前一对砖砌的白色尖顶的“塔式”岗楼,孤零零地伫立了许多年。至于为什么,谁也讲不清楚。起先,大院的四周有铁丝网,一个连的士兵日夜不停地在那里站岗巡逻。“大跃进”时,铁丝网都拿去炼了钢铁,警卫也被撤去。以后,大院四周干脆用水泥方砖铺成小路并在一边种上树,权且当作了“象征性”的围墙。

计委大院的整体布局是学习了苏联街坊式住宅的“合围布局”——一个大的街坊为中心,七个小的“双周边”式街坊错落有致地四面围绕,把整个大院分割出若干个自然的小院落,非常别致且有特色。

大院中所有的三层楼房都是棕红色的木大门,深灰色的青砖墙面,浅灰色的屋顶面瓦,显得庄重和气派。院中两处四层楼房则是中西交汇的建筑,方方正正坐落在西侧两个院角处,俗称“南建委”和“北建委”。

所有的宿舍楼,每个单元里都建有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并配备了暖气和上下水设施。四层的宿舍楼除了厨房更宽大外,还加了间浴室。像这样功能如此完善的住宅,比起北京的四合院住房,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为数不多的豪华住宅了。

大院中的宿舍楼是按干部的级别分配的:科级、处级干部可以分到一套二居室,副局级以上的干部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或四居室,并还可配一套一大二小的沙发。正局级以上的干部家中还可安装一部电话。那个年代电话并不普及,家中若有电话,几乎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同社会上那些大而全的大院一样,计委大院里的各项生活配套也是自成一体,一应俱全。院中有托儿所、幼儿园,还有为学龄儿童设立的计委干部子弟小学,现在这个小学的名字是中古友谊小学。如今这个小学在北京很有名气,已为大院培养了好几代人,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鲁豫等都是出自这个小学。
 


 
猜你喜欢 [用户意见反馈]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