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也能制作精美的画?没错,镇宁自治县丁旗镇的韦仕平、韦世龙兄弟,经过十余年的钻研,已经拥有了一整套用麦秆制作各种人物和风景画的手艺。目前,由于市场看好,两兄弟创作的这种草编画供不应求。
麦秆制作
大瀑布好漂亮
昨天,记者在镇宁自治县县城韦仕平、韦世龙(有事外出)的草编画画坊看见,周围的墙上,悬挂了40多幅装裱好的画作。
这些画的内容,主要有黄果树大瀑布、着布依族服饰的布依族人物,还有屯堡地戏的脸谱等等。
“这就是我们创作的草编画,它的原料就是普通的麦秆。”指着这些漂亮的画作,韦仕平向记者介绍道。
工人在制作麦秆画。
在画坊里,3个工人正在埋头创作。在韦仕平的指导下,他们或用剪刀在制作好的麦秆片上剪竹叶、树叶和石头等的形状,或用乳胶将各种剪好的“散件”粘贴到画作上进行“组合”。就这样,一根根普通的麦秆,在他们的手中,慢慢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草编画。
由于这是一项要求极高的细致活,仅粘一片竹叶,就需要30秒左右,因此,制作一幅长、宽仅1尺左右的画,就需要约1天的时间,可谓慢工出细活。韦仕平说,这种画时间长了,不会变色,也不会生虫,很适合收藏。
据了解,韦仕平的草编画“大本营”原本在丁旗镇洞口村,由于那里在修路,他与合伙人——哥哥韦世龙便暂时将画坊搬到县城。
反复试验
确定麦秆为原料
韦仕平今年58岁,家住丁旗镇洞口村,布依族,系丁旗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几十来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政府书写宣传标语和画宣传画。
1983年,韦仕平进入丁旗镇政府工作。此后,他曾于1987年、1993年两次停薪留职,在外搞旅游商品,制作蜡染时装到各景区销售。1993年,在做蜡染时,他开始利用蜡染的边角废料,制作以少数民族头饰为主要内容的布贴画。
韦仕平、韦世龙兄弟创作的麦秆画。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韦仕平在龙宫景区看到有人推销一种以某种植物为原料的仕女画,韦仕平眼前一亮,一下找到了一个发展新思路。
但当时推销仕女画的人并不愿意告知韦仕平,这种植物原料究竟是什么植物。此后,韦仕平开始试验。在试用高梁秆、玉米叶、竹笋壳失败后,他开始用麦秆,不想,这次一试就成了。麦秆经过制作成片后,竟然黄灿灿亮闪闪的。他与买来的仕女图上的原材料一比较,才发现,仕女图用的正是麦秆。
韦仕平将麦秆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剖开刮平成片,粘贴在一张纸上,再在上面用电烙铁作画,剪掉多余部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便跃然麦秆上了。那个时候,韦仕平的麦秆画内容主要以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为主。
市场混乱
麦秆画销声匿迹
韦仕平的麦秆画成功后,一时订单不断,不但销到了安顺及省内的各大景区,还销售到了省外。不料到了2005年,市场出现了问题。
韦仕平招来的一些学徒,在学了点皮毛后,开始出去单干。这些学徒单干后没多久。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麦秆画。这些画的出现,不仅影响了麦秆画的整体形象,而且对价格也造成了冲击。比如,一幅能卖到8元的画,那个时候只能卖3至4元。这个价格,连成本都不够。无奈之下,韦仕平只好关了门,而那些自立门户的学徒,也没支撑多久便也歇业了。
此后,曾经在镇宁红极一时的麦秆画,突然间销声匿迹。
关门后,重返工作岗位的韦仕平一直没有死心,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麦秆画“重振雄风”。他分析了得失后,决定要继续干,并且要在以前的基础上有突破,比如,内容不能单一,除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外,还要有各种风景等。
机会终于来了。前年起,国家针对小型企事业出台了扶持政策。借助这个政策,韦仕平与中央美院毕业的哥哥——61岁的韦世龙商议后,于去年成立了“贵福民族工艺厂”。
7年后
麦秆画“重出江湖”
去年11月份开始,为了能在麦秆画上有所突破,韦仕平与哥哥韦世龙开始起早贪黑反复试制。
一个多月后的12月3日,在两兄弟在努力下,一幅名为“瀑韵”的以黄果树大瀑布为内容的麦秆画终于制作完成。
这幅长、宽仅有尺余的画作,不但有了人物,还有山、水、树木等等。
随即,两兄弟又生产了数幅麦秆画,这些画,除了人物、风光,还有安顺地戏脸谱等等。两兄弟用麦秆作画的消息再次传出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今年1月,受央视的邀请,他们一家还携画作到北京央视演播大厅参加录制了一期节目播出。此次亮相,他们的麦秆画被称为“草编画”。
目前,省内外的订单如潮,但两兄弟根本生产不出来。现在,工艺厂内有3名工人,加上兄弟两人,工艺厂3个月时间里,总共才生产了不到60幅草编画。
韦仕平表示,为了提高制作效率,他们正在试验,让每个工人只负责制作其中一种景物,之后,再对这些景物进行“合成”。届时,一幅草编画的制作时间,将大大缩短。
韦仕平表示,自己的麦秆草编画作,主要表现的内容是贵州民族文化及贵州自然风光,因此对于有着“多彩贵州”元素的镇宁草编画的前景,他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