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雨雾崆峒

时间:2013-01-24 15:47:50   作者:

□ 张  评

  崆峒山对我而言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确切地说还有一点陌生感,对它四季的变化掌握得少至又少,自然写不出奇妙的文章来,好在有几个摄影的朋友相邀,一礼拜登一次崆峒山,身体得到了锻炼,大脑对崆峒山的印象也愈来愈深,可以说是真正爱上了她。

  离立冬还有一个礼拜,或者说是离秋季结束还有最后一个礼拜。下了几天的雨,都不大,淅淅沥沥的,有一点凉意,但不是很冷,像是江南的气候。柳树的叶子还是绿的,枝条还很柔嫩,在雨中格外青绿,很舒服的感觉。一大早,我和妻备了雨具,赶往车站,搭13路车前往崆峒后峡。到车上后才知道,上山的人很多,大多是老年人,也有学生。车上的人议论,山上肯定雾大,我却暗暗自喜,难得的雨雾天,让我碰上了。车进入后峡,扑面而来的雾即可涌来,一股一股的、一团一团的,像中国的水墨画。下车后,人们便消失在雨雾中了。妻拿出相机,寻找不到想要拍的风景,镜头里全是浓重的雾。这时,我静静地站立于高大的山前,任前前后后的云雾将我淹没,好让我真真切切地感悟一把身处仙境的感受。雨是小多了,下进了雾里,看不见,只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这时的雾应该是负重的,沉沉的、缓缓的,只匍匐在山的高度。她应该是有灵性的,或者说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自然也会释放感情,从她低缓缠绵的状态可以看到,她在极力释放着自己的感情,尽量摆脱雨的负重。走到上山的小道时,我回头再看山时,发现雾若即若离,依稀看见露出的局部的山体,我惊呼,山体改变了自己的模样,让我不敢相认,原因是我记忆中的山真的成了仙山,往日不起眼的山石在雨雾的包裹中幻化出人的形象、动物的形象。远远的一尊石块顷刻间成了一尊佛像,且身披袈裟,神态祥和。佛是静止的,雾是流动的,这反倒衬托出佛的心静入磐,我脱口说,佛在崆峒。就在佛的顶端,一块石头酷似一只金雕,它收翅站立巨石,巨大威猛,给崆峒山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尽管雨雾遮障,看到的物体朦朦胧胧,那只是较远处的景象,近处的物体还是依稀可辨的。虽然马上立冬,山上的树林、灌木林、花花草草依然是一派生机。当然,有的树木已经凋零了叶子,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却也显现出一股苍劲。尤为让人震撼的是苍老的枝干斑痕累累,树皮一块一块脱落,露出的木质已经腐朽,布满大大小小的空洞,想必是蛀虫啃食的结果。就是这种境况,年迈老态的枝干竟然孕育出了黄的红的果实,且是那样的晶莹剔透,纯洁无暇。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果,但我对它肃然起敬。在上山的道上,我发现了一种野棉花,我第一次看到它,竟是那样的洁白、柔软、细腻,闪着白色的光亮,与旁边野草相依在一起,不弃不离。野棉花是暖和的,给崆峒山带来了无尽的暖意。那些杂草也是让人敬意的,虽然枯萎了,但不凋零,枝条上还零零星星地开着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小花,稍不注意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近看才发觉有一层薄冰覆盖在它们俊秀的脸上,难怪闻不到香味呢。

  听到有树叶沙沙的响声,且距离愈来愈近,透过雨雾依稀看见一位道士拿着长长的扫帚在扫山道上的落叶,落叶纷纷飞起,极像春夏时节的蝴蝶。雨雾不肯散去,飘飘渺渺的,不停地变换着姿势,一种留恋的状态使人浮想联翩,那种美无法比拟。

  登上崆峒山的中台,雨雾愈大了,根本看不清山的轮廓及古寺庙宇,只是依稀可辨游人在雨雾中穿行。一处道观分外耀眼,透过敞开的门看见灯泡闪闪烁烁,在雨雾的动荡中忽明忽暗,我的脑海即可萌生出一个标题:灵之魂。我让妻子拍了照,说,灵魂是拍不到的,可今天有幸拍到,说明咱们与道有缘。一尊砖塔矗立在雨雾中,看不清塔上铭文,但我知道是和尚涅槃后的佛塔,供信徒供奉。一个老者提着一盏马灯晃晃悠悠走近佛塔,瞬间,我的脑海又闪现出一个标题:冥。冥既是死亡,又是怀想、思念,也有超脱凡间苦海抵达天国的意欲。道和佛的意境如此相近让我吃惊、震撼,难怪崆峒山海纳百川,佛、道、儒融一山,共同发展,香火旺盛。抵达南台,一道士爬在供桌上冥睡,黄色的旗帜在雨雾中缓缓飘荡。悬崖峭壁上的亭阁走廊被雨雾掩埋,但有依稀轮廓可见,还可见游人熙熙攘攘,兴奋地大呼小叫。妻子又在拍照,她和景物融为一体。我拿出手机,拍下了妻子拍照时的瞬间,取名曰:人在仙境。

  我悟出了一个真谛:并非看得清的事物就是美的,而看不清的事物就是不美的。事物往往是很奇特的,美的事物总是在看不清的时候才显现出她的美丽。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