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文化甘肃】兰州小品 :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时间:2013-01-14 09:38:54   作者:

 兰州小品: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小品《鼓娃》剧照。唐正光供图

  2012年12月11日至12月15日举行的“天穆杯”全国第三届“新农村、新文化、新风尚”小品展演决赛中,由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创作的小品《鼓娃》作为甘肃唯一参加决赛的作品,喜获三等奖,又为兰州的小品创作增添了一个全国性奖项。

  相较于近年来一些大的精品舞台形式的发展与成就,兰州的小品显得有些势头衰微,与其他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鼓娃》夺得全国大奖

  2012年12月12日晚,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农工委、天津市文广局、北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穆杯”全国第三届“新农村、新文化、新风尚”小品展演决赛揭幕。

  由兰州市文广局选送、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创作的小品《鼓娃》当晚登上舞台。

  《鼓娃》的大概剧情是:兰州太平鼓被选调参加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为了能够将这次演出进行得完美无瑕,鼓队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选拔。21岁的年轻人鼓娃是最优秀的队员,训练很刻苦,一门心思能够前去表演,以了结被村民称为“鼓王”的生父的遗愿。然而一天回家,鼓娃却接到电话,通知他落选了。鼓队导演上台,揭示了他落选的原因——鼓娃的手臂在训练中不止一次磨出了血,继续打鼓手可能会废掉,而且鼓队的成员“不能出现一丁点儿差错”……

  《鼓娃》的剧情设置精炼紧凑,在演出刚开始就入了“戏”——鼓娃到了家门,便接到了可能没法进京表演的电话,而不知情的母亲还在兴高采烈地夸赞孩子鼓打得好。鼓娃落选,让观众在为鼓娃的命运担忧的同时,也在心里猜度其原因。鼓娃手流血,母亲心疼地说起那是当初鼓娃帮她铡草时留下的伤,为后面的故事做下铺垫。而其后母亲的温情回忆又让人紧绷的心弦暂时得以放松,暂时缓和了情绪。

  鼓队导演登上舞台揭示原因,母亲心痛愧悔,观众既为鼓娃和母亲清苦艰难的生活而心酸,又为他们的母子情深而打动。其后母亲那一跪,更是让酝酿的情绪一下子抵达高潮,许多观众也随之眼泪滑落,完成一场情感的宣泄。 甘肃知名戏剧评论家严森林称赞其故事虽然简约,但并不简单。在波荡起伏中娓娓道来,情节千回百转但又切合事理逻辑。“没有回避真实的矛盾,在揭示进京打鼓深远的文化意义的同时,锐意刻画农民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心忖之,确实蕴含着这部小品的思想重量。”严森林称。

  编剧唐正光说,《鼓娃》是他四年前就已经写出并搬上舞台的作品,但那时候还很不成熟,去年,接到文广局下发的参赛通知后,唐正光又对其进行了重新润色,使其在艺术上更为成熟。

  到位的诠释,也是《鼓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小品,不可或缺

  唐正光祖籍江苏南京,上世纪50年代,父辈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在他的许多小品中,都渗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兰州文化的认识。

  许多年来,唐正光一直坚持进行小品创作。在他心里,小戏小品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的生活需要欢乐,小品能够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且能够承载一定的思想内涵。”他说,“而且小品的创作和排演要求比较宽泛,投入也较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各层面的演出活动中,小品基本上可称得上是最受群众欢迎的。”

  因此,在唐正光看来,小品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也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气力去扶持和发展的。

  单位的各种节庆演出是小品经常现身的地方。兰州人民剧院经理孙景平说,不久前他们刚刚为兰州火车站排练了小品《一丝不苟》,讲述的是工作人员忠于职守,严防乘客带违禁品上车的故事,还获得了兰州铁路局东部片区的一等奖,职工们也都很喜欢。“语言类节目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不少便利和启发,一般到年终的时候,事务繁忙,大型节目费人费时费力,小品则不同,抽几个人就可以,成本也小。”他说。

  国家一级演员常贵顺也谈到,小品是当代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现在都说文化下基层,问题是你拿个高雅艺术到基层到农村,能保证他们喜欢吗?而且,许多大型舞台剧对场地的要求很高,基层根本就没法演。”

  创作演出队伍青黄不接

  “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唱歌,但能开口的都能说话,但要把这个话说好,则有相当的难度。”常贵顺说。

  唐正光说,兰州现在小戏小品的水平,与十年前相比,实际上是已经有所退步了。

  “兰州小品在创作、演出队伍上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他说。

  近年来,兰州创排的小品虽然也数次获得过全国性的奖项,然而在权威性的顶级奖项中并没有多大成就,而在全国能够家喻户晓的小品作品和小品演员更几乎为零。

  “我们曾经轻视过小戏小品,故而使这类艺术作品远远落后于外省的创作。”严森林说。

  一位圈内人士说,甘肃本身在小品领域原创力量就不够,实力雄厚的编剧和有特性的演员少,有些群众虽然有积极性,但是还没有进入一个有利于其成熟发展的环境。在这大环境下,兰州的小品发展虽说在全省尚处于前列,但也无疑受到了制约。

  孙景平回忆,甘肃省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筹划之初,本来是打算做一个纯粹的戏剧小品大赛,但是报名时间过了一半,收到的参赛小品才20多个,根本无法撑起一个艺术节,跟有关部门申请后,才又加入了戏曲的内容。最终通过筛选进入艺术节的小品也才26个,占所有节目的三分之二。

  “兰州专业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多是为行业服务,只适用于极窄的圈子,无法拿到宽泛的舞台。”常贵顺说,他这些年为企业和单位排了100多场小品,但因为是量身定做,所以也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受到欢迎。


 

“专业的剧团不会为了小品而专门做一台晚会,他们更多的时候在追求能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大戏’,大制作,大成本,也能让上面看得上眼。”他说,这可能与现在有关部门还是更青睐“阳春白雪”有关,而小品,即使有心想做,也会面临“经费之难”。

  基层力量不可小觑

  “小品在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对于丰富市民生活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作用。”唐正光说。

  近年来,兰州市相关方面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兰州市文广局已经接连举行了五届“和谐兰州杯”小戏小品大赛,并选录优秀作品编成《兰州市小戏小品选编》。除了剧本创作,他们也开始注重小品的排演,据悉,今年将要举行的第六届“和谐兰州杯”,便是准备搞演出大奖赛。

  人民剧院去年举办了甘肃省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注重让“草根”登上舞台,给普通的小品爱好者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的创作和参与热情。

  常贵顺很为“草根”们的执著和认真而感动。“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许他们的动作不美观不到位,但是他们都是在用心表演,与专业的演员相比,他们‘技’少而‘演’多,这样真诚流露出的东西难能可贵,往往能够打动观众。”

  他说,要振兴兰州小品的颓势,就必须完成三大任务。“要首先考虑老百姓,关注地域的基层人民,这也要有关单位‘多往下看,少往上看’。对小戏小品也要加大投资,对于基层的、业余的小品爱好者,也要提供一些专业指导。创作上也要跟进,专业创作人员也要‘往下看’,多写点小东西。”

  常贵顺再三强调基层力量在小品发展中的作用。“许多好的小品剧目,起初都是基层的人们在演,他们有生活,接地气!”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