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段造于1913年(民国二年)、注有“汉阳铁厂造”字样的老铁轨在兰州市八里窑镇被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兰阿铁路生产年代的关注。2008年,兰阿铁路石门沟段铁路拆除时,两条长10米、分别为1903年和1908年制造的铁轨被发现,再度将兰州“老铁轨”的历史向前推延。这些“汉阳铁厂造”的百年铁轨,连同兰州市众多的工业遗产一起,曾经见证和经历了这片土地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百年铁轨
目前,兰州市文物局计划利用工矿企业遗存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厂房筹建兰州工业遗产博物馆,“百年铁轨”等见证兰州近代化历程的工业遗产将栖身其中。
兰州第一处“百年铁轨”的发现很偶然。
2002年,兰州晨报一位记者前往七里河八里窑镇采访,返程途中从铁路沿线路过,无意间瞥见铁轨内侧刻有字迹,心生好奇,便趴下来仔细辨认。
此段铁轨位于兰州市八里窑镇兰阿公路以东四公里的川底岗,当时仍未报废,只是极少使用。那是兰州市阿干镇煤矿铁路专用线一段用于火车减速的副线。
据该记者回忆,当时看到的这段铁轨要比主线铁路明显陈旧许多,铁轨用轨钉固定在枕木上,许多枕木已经腐朽,轨体也已经布满斑驳锈迹。但每隔约三米,铁轨内侧“汉阳铁厂造”、“民国二年十二月HL”、“陇海铁路部定八十五磅轨制”等字样依旧清晰可辨,字长约六厘米。
他心里十分惊叹,民国二年(1913年),生产时间上竟然比2001年在湖北武昌发现的、被誉为国内仅存的属于中国制造最早的“老铁轨”制造时间还早一年。
回到报社后,他将所见写成报道,消息刊发后引起很大轰动,被多家媒体转载。
兰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吉福荣谈到,在2007年左右,兰州市进行工业遗产调查时,兰阿煤矿及百年铁轨等就受到了文物局的关注。当时有一部分老铁轨被拆除下来在兰阿煤矿保存,文物部门还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前去,给矿上相关人员讲述了百年铁轨的重大意义,并提出这些工业遗产应该得到妥善保护。
2008年,兰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拆除兰阿铁路石门沟段长约两公里的铁路时,有人在其中两条长约10米的铁轨上发现了“汉阳铁厂造1903”、“1908-11-AT”等字样,这也是兰州市迄今为止发现的生产年限最早的老铁轨。
同年,兰阿煤矿被定为兰州市工业遗产。那两条铁轨也被要求妥善保护下来,以便等条件成熟后陈列进未来的兰州市工业遗产博物馆中。“它们都是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见证了兰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吉福荣说。
汉阳铁厂从1894年投产到1924年停产,30年间,一共生产了3300公里的铁路钢轨,不少都用在了当年的京汉线、粤汉线、川汉线等铁路上。
近年来,陆续在武汉、南宁、昆明、兰州、大冶、北京等地发现晚清或民国时期的汉阳铁厂造钢轨,制造年份不一。发现较早的是武汉的“老铁轨”,生产于民国三年(1914年),现藏于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已知生产年限较早的大致是1902年,在云南和北京皆有所见,紧随其后的便是1903年大冶铁矿和兰阿铁路的百年铁轨。

汉阳铁厂铸造的铁轨。
1954年建平峒巷口。
阿干煤矿选煤楼。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兰阿铁路
“百年铁轨”现身兰州,与阿干镇的煤矿开采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历史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甘肃的阿干镇、窑街、安口等地,就开始小规模挖采煤炭,史料有“环山产煤,一县所赖”的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管理全省私营煤矿的甘肃矿务总局便设在了阿干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成立了阿干镇煤矿管理处,并开办了官营火洞洼煤矿(即阿干镇矿井前身),为甘肃省历史上第一个公营煤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更名为阿干镇煤矿厂,是我国在甘肃最早建成投产的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之一。
1949年后,人民政府全力支援阿干镇煤矿的恢复和扩建,成立了甘肃省第一煤矿厂。为了方便阿干煤矿的运输,还专门修建了兰阿铁路。
在兰阿铁路沿线的土咀子桥、二十里铺车站、岘口子村的鞑子沟桥和鹿角沟桥、阿干煤矿站台遗留有许多老铁轨,时间跨度从清末到解放后,有美国、德国制造的,也有国内生产的。
有知情人士回忆称,当时从东北调运了一定数量的机器设备和旧铁轨,来补充物力的不足,其中就有1910年“汉阳铁厂造”。
兰阿铁路运煤专线于1956年正式建成。阿干煤矿的存在,也带动了周边乡镇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在最先发现“百年铁轨”的八里窑,镇上依旧保存着数十家铸造厂。
八里窑镇委书记陈耀龙谈到,清中后期开始,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围绕着阿干煤矿,沿线的烧陶、冶炼、小型铸造等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到最繁盛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仅八里窑就有铸造企业上百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八里窑的工业化是先于兰州城的。”他说。
此后,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兰阿铁路渐渐地沉寂。
“兰阿铁路是煤矿专用线,现在每天还可以看到早晚各有一趟运煤的火车经过,只是没煤可采,铁路的使用价值已经逐渐萎缩了。我知道的阿干镇还在开采的煤矿好像就只剩下一家,估计也就还能采个两三年了。”陈耀龙说。
他还说,现在仍在通行的兰阿铁路中,应该还有百年老铁轨的存在。
从兰阿铁路专线拆除下来的那些老铁轨,有的历经了近110年风霜岁月,在见证那些近代工业化的历程后,又将作为工业遗产,帮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寄托我们的情思。
工业遗产
吉福荣谈到,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兰州步入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行列。左宗棠治甘时,创办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等,使兰州成为甘肃近代工业的摇篮。彭英甲主持修建的兰州黄河铁桥是清末中外技术合作的典范。民国时期,甘肃制造局再度兴盛,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的建立,又为兰州工业遗产增添了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倾力将兰州打造成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项目也在兰州蓬勃发展,还从沿海迁来佛慈制药厂等众多企业……所有这些,都为兰州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
甘肃制造局,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将随营修军械的西安机器局迁设在兰州畅家巷,改名为兰州制造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迁至小仓子(今武都路贡元巷南口西侧),1916年迁至甘肃举院南号舍(今萃英门兰大二院),1917年更名为甘肃制造局。1942年迁往现址土门墩南湾,演变为兰州通用机器厂。
其他如兰州织呢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国营长风机器厂、兰州沙井驿砖瓦厂等兰州工业遗产,都曾见证了这个城市近代工业化的足迹。
吉福荣说,工业遗产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我国,2007年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才明确提出。
建立工业博物馆,供游客旅游参观,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如青岛啤酒博物馆,就是用最早的德国生产线进行陈列展出,上海杨浦自来水厂与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几个地方我都去参观学习过,感觉真的很不错,兰州市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吉福荣说。
兰州市文物工作者从2006年11月起对全市工业遗产进行了专项调查,并于2008年将初期阶段的调查成果汇集,以图录的形式结集出版,而其他相关工作尚在进行中。
建立兰州工业遗产博物馆一直是市文物局的夙愿。“主要是现在观念意识还没到那个地步,工业遗产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尚未意识到其重大价值。”吉福荣感慨。
八里窑镇有个想法,利用兰阿铁路做一个小火车旅游项目,沿途可以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要是能做起来是顶好的,只是兰阿铁路是单轨,上下车道错不开,沿途也没有设站点,所以现在也只是想想。”
阿干镇也正计划充分利用阿干煤矿等工业遗产资源,以矿山公园建设为主,着力打造矿山博物馆、井下探险、巷道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
“从八里窑、阿干镇往兴隆山,到官滩沟,正在兰州旅游环线南线上,如果能把小火车旅游做起来,充分利用其乡村、文化资源,无疑也增添了旅游线路的魅力。”陈耀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