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鼓舞中国》,甘肃这次以鼓发声

时间:2012-12-14 09:31:14   作者:


 

  文化甘肃

  《鼓舞中国》,甘肃这次以鼓发声

《陶鼓祭》。本报通讯员冯爽摄

  甘肃这一次以鼓发声。

  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以“鼓”为核心元素,演出中真敲实擂的30个种类300多件鼓,开创了全国第一个以中华鼓文化为主题的剧目先河。

  鼓,是礼器,从根本上说,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这一次,鼓,从甘肃擂响,它擂响的是我们的中国梦,陇原梦……

  本报首席记者雷媛

  中国鼓舞

  幕启。好家伙!以红色为基调的整个舞台,裹挟着金色,强烈色彩所营造的喜庆之感猛烈撞击着观众的感官。

  色彩是一种很直观的物化效果,很多不易直观表现的寓意往往可以通过色彩表现出来。《鼓舞中国》舞台背景墙上巨型LED里的大红灯笼,舞台上装饰着金龙的龙头鼓、立龙鼓、大龙鼓,还有用青铜裹饰的中国鼓,大大小小近60面,在振聋发聩的擂擂鼓声里,扑面而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味道”和“中国特色”。

  这是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的序幕,它擂响了《鼓舞中国》的“第一锤”。

  10月,由转企改制后的兰州演艺集团首次创排的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登上了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鼓舞中国》分“序——鼓舞中国”、“上篇——远古回声”、“中篇——江河交响”和“下篇——九州凤鸣”4个篇章。整场演出以“鼓、舞”元素贯穿始终,以时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结构,从远古陶鼓到现代水鼓;从地域特色鲜明的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凤阳花鼓、河南盘鼓、威风锣鼓,到少数民族特色的蒙、藏、回、壮、朝鲜、维吾尔、瑶、彝、傣族鼓舞;从强调舞蹈的踏鼓、健鼓、棋盘鼓等,到注重节奏趣味的传统戏曲板鼓表演等,或厚重、或灵巧、或华丽、或清新,是完全中国风的鼓舞文化展示。

  “民族打击乐欣赏”是《鼓舞中国》的一个主题。整场演出使用了30个种类的300多件鼓,全部是真敲实擂的实体打击乐器。

  在以“鼓、舞”为主要元素的《鼓舞中国》之中,《陶鼓祭》是唯一有情节的章节。从舞剧《大梦敦煌》中走出来的陈易忠担纲主演,在《陶鼓祭》中他饰演的是一位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老者,在一个天干地裂的日子,擂动了陶鼓,和族人一起向上天祈求甘霖。

  “咚……咚”,鼓声越来越紧,越来越响,在鼓声转动的瞬间,面向观众的鼓面上印出了一个血手印,在灯光舞美辅助之下,血手印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仿佛它就是陈易忠现场打出来的血手印。

  真实感更来自于逼真的陶鼓。这面高2.5米左右的陶鼓,是仿照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永登出土的马家窑陶鼓而制成的。据说,为了制作出这面陶鼓,舞美设计毛乐乐和道具设计杨海礼跑了很多次博物馆,看了很多马家窑的陶器,最后,他们凭着看陶器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感觉,用泡沫和木材制作出了这面陶鼓。

  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海东说,新石器时期的陶鼓,是一种打击乐。马家窑出土的陶鼓,是中国最早的鼓。它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鼓上有蒙兽皮的倒钩。陶鼓的用途一是祭祀,还有就是战鼓,当部落之间发生战事时充当号角。

  几十名漂亮女孩表演的《水袖鼓舞》,以秀色和曼妙的舞姿把观众从《陶鼓祭》的“沉重”中带了出来。何谓长袖善舞?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出征鼓舞》呈现的是鼓除了是一种礼器之外,更是一种圣器。用于战争的鼓,击鼓意味着出征杀敌,也意味着牺牲和流血,这时候负载于鼓身上的更多的是神秘。《出征鼓舞》中,在一面大鼓上,一位身着战袍的士卒以身击鼓,擂响了战事的号角,观众心中萦绕起马革裹尸的战争场面。 
 

 

《安塞腰鼓》。本报通讯员冯爽摄

  《鼓舞中国》中实打实敲的鼓,从分布的地域看,涉及西北、西南、东北、华东、华中的大部分地区;从民族来看,荟萃了汉族、回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傣族、佤族、哈尼族等十多个民族的鼓舞艺术。尾声《鼓舞中华》在鼓海声浪中,几乎集结了中华大地上所有的鼓,那一刻,盛世之鼓擂响了《鼓舞中国》的主题——

  鼓是东方文化的血脉所在,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系。自古以来,鼓声擂起,华夏儿女奋进前行的脚步便从未停歇。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中,一个民族从弱小走向强大。今天,党的十八大又擂响了催人奋进的时代战鼓。

  继承传统

  《鼓舞中国》在岳逢春眼中,就是甘肃文艺界保持多年的一个传统的又一次继承。

  “它不是一拍脑袋就成的事。”兰州市文联副主席岳逢春是《鼓舞中国》的撰稿人之一,于2012年3月进入《鼓舞中国》创作组。

  “配合大的历史背景,围绕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进行艺术创作,应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甘肃文艺界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像影响波及全国的话剧《康布尔草原》、《远方青年》等,之后以《丝路花雨》《西安事变》等为代表的经典剧目,都是为建国30周年而献礼的文艺创作,还有像《大梦敦煌》,也是向建国和兰州解放50周年献礼而创作的。”

  “当然围绕主旋律与写主旋律是两个概念。”岳逢春认为文艺作品的功能和作用,无外乎“文以载道”,一路走过来,那些没有脱离时代洪流,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的东西都是成功的。

  “毫无疑问这一次《鼓舞中国》依旧承袭了这一传统,与此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甘肃是个出戏的地方’。”

  2012年7月在水车博览园首演后,《鼓舞中国》需要由“广场版”变身为“舞台版”,时长也要从最初的2小时压缩到70分钟左右。显然,将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威风锣鼓这些更适宜于广场露天敲打的鼓搬上空间有限的舞台,导演钱文感觉到了挑战。而更大的挑战还是演出人员要彻底“大换水”。“‘广场版’中像太平鼓是请皋兰一支鼓队表演的,而安塞腰鼓和威风锣鼓则是请的来自陕西和山西的专业表演队表演的,还有像老虎鼓等都是外请的人员表演的。”但因各种原因所限,钱文说到“舞台版”时,《鼓舞中国》整个创意组的一致意见是:整场演出中所有的表演者都将由兰州演艺集团的演员来担纲。

  舞蹈演员、戏曲演员要成为打太平鼓、威风锣鼓的“把式”,只有一条路——跟请来的专业师傅学。

  李皖秦担任编导的《老虎鼓》章节,“广场版”中的表演者请的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得意弟子、哈尼族原生态舞者虾嘎。“现在的‘舞台版’中,我们对这一节进行了全新的创编,由两位男演员和一位女演员三人各击一面鼓。”

  “几个月练下来,我们的演员胳膊都肿了。”演员练得苦,李皖秦自己也没有好到哪去,因为几个月里一天到晚地敲锣打鼓,住在剧院周围的市民受不住了,他们“抗议”——李皖秦走过居民楼时,第一次他遭遇了枕头袭击,第二次是垃圾,第三次就成了啤酒瓶。

  而让导演钱文焦心的却是表演者“大换水”后如何保证演出质量的“不缩水”。“在兰州太平鼓中,我们不仅全部保留了专业太平鼓队的打法、阵法,像鹞子翻身这样的打法我们都要求我们的演员不但做到,而且是高质量地完成。”

  即便如此,岳逢春还是觉得舞台上《兰州太平鼓》的表演总缺了一种庄严神圣之感。“或许是年轻演员们不清楚它的历史的缘故吧。”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来源,坊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和明朝大将徐达有关的那个故事。传说徐达的明军与守卫兰州城的元将王保保两军对峙很长时间,后来徐达从兰州人挑水的木桶中受到启发,于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让明朝军士装扮成老百姓并将兵器藏在木桶里混进兰州城,就这样攻下了兰州城。

  从1990年亚运会开始,岳逢春就和兰州太平鼓打上了交道,对于兰州太平鼓的来源,他有自己的研究和认识。“它最早应该是少数民族的鼓,是一种神器,名为‘太平鼓’,实则是杀人的东西。它一擂动,就意味着战争和厮杀。多年前,我在进行民间采风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夏天是不打太平鼓的,那时候的鼓都是被悬于祠堂顶部的,只有遇到像过年这样的大节才取下来,足见其作为神器的神圣。”

  鼓,舞的是人心,所以,且不管是舞台上还是舞台下,倘使仅停留于形似的表演里,确实是很难解读出其神韵来的。

  新的期待

  如果没有大的变化,2013年的1月左右,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献演。

  眼下,李皖秦他们正如火如荼地对《鼓舞中国》进行新一轮的“增加版”的修排。“演员队伍从之前的280人又增加了80人左右。”李皖秦说。

  在不足两个小时的时段里,《鼓舞中国》以历史、时间做纬,地域、空间为经,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鼓文化立体、全面地呈现出来。《鼓舞中国》从提出创意到立于剧场舞台,历时8个月。有人说这8个月,是创作者付出所有心智与舞台对话、交流、碰撞、妥协,最后达到和解的过程,也是艺术作品自播种、生根、萌芽、出苞,到绽放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意从构思、实践、打磨、成形,最终完善的过程。

  李皖秦还记得,在决定《序幕》的内容时,整个创作组都很纠结,有各种建议,有的认为应该以《陶鼓祭》开篇,以此展示中国鼓文化的泱泱历史……“后来还是采纳了总导演苏孝林院长的建议,一开场就应该敲出一种气势,体现出中国风的氛围。”李皖秦说序幕中的鼓分几个声部,然后辅以配器,铿铿锵锵的鼓声就是要打出苏孝林要求的“头发梢子都竖起来”的兴奋来。换言之,打出的这个“鼓语”要真正打到人的心里去。

  《戏曲板鼓和刀马旦》中,八位敲打京剧板鼓的演员与一位刀马旦和一名小丑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幽默和情趣,李皖秦说这一章节是他们兰州演艺集团自身优势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在戏曲打击乐方面,兰州演艺集团下属的兰州民族乐团在西北地区有明显的优势。

  巨型的陶鼓也好,小小的板鼓也罢,在作家燕兵眼中它们表达和传递着一种情绪——鼓舞盛世。

  有这样一个追问,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之后,甘肃拿什么奉献给全国舞台?

  期待《鼓舞中国》。

  这不失为一个回答。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