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千年以来,蒙、汉、满、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古老大地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文学艺术以其鲜明和独具特色的区域个性、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浩繁庞大的创作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伴随着我区各项事业建设全速前进的步伐,内蒙古文学艺术也迈上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它像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更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民族文化交融汇聚
内蒙古的文学艺术是以蒙古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主要代表的。而蒙古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保存都与其他民族密不可分。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文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文学遗产也得到了保存、整理。民族典籍《蒙古秘史》因历经战乱,原文本早已失传,而它的汉文音译本却被编入《永乐大典》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样,《格斯尔传》的后半部也是解放后才从北京发现,并整理成一个珍贵的版本。
早在蒙古文字出现以前,蒙古民间的神话传说《化铁熔山》就描写了部落间的掠夺仇杀、熔铁开路的集体劳动和他们的生活场景;而口口相传的长篇叙事史诗《江格尔》、《勇士谷诺干》则歌颂了同丑恶的社会势力或自然力量进行斗争的英雄。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展现了十二、十三世纪蒙古草原上诸部征战的场面。
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乌巴什洪台吉》和传记文学作品《黄金史》,以及脱胎于藏族同名史诗的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传》等都充分显示了各民族传统文学艺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到了近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借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表现技巧,创作了历史小说《青史演义》,长篇小说《一层楼》等,而他的大哥古拉兰萨则仿照汉族古典诗词的形式创作出蒙古文第一批对仗工整的诗词绝句,表达了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尹湛纳希兄弟的创作作品揭开了近代蒙古民族文学的序幕。
在中华民族从黑暗迈向光明的艰难时刻,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格瓦桑布》;控诉封建统治者的《 “狂人”沙格德尔的故事》;塞外文豪荣祥的作品;杨曙晓写的《冷楚诗钞》;杨植霖、章叶频、武达平、韩燕如等的抗日诗文;解放战争时期的歌剧《血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个性鲜明、激情澎湃
1950年11月,时任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指出:“内蒙古文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一部分,有其一般性;同时,因为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文艺又有其特殊性。”
而此前的1946年4月1日,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后改为内蒙古歌舞团)在张家口成立。由我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吴晓邦创作的蒙古族第一个现代舞《希望》,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编导的《牧马》、《哈库麦》、《鄂伦春舞》等,也在同时受到中外人士的充分肯定。
1949年的10月1日,由著名舞蹈家表演的蒙古舞蹈《牧羊舞》、《鄂伦春舞》登上了开国大典的舞台。随后《鄂尔多斯舞》、《马刀舞》、《筷子舞》、《盅碗舞》等一大批表现民族精神、反映蒙古族人民新生活的舞蹈也家喻户晓,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激情洋溢、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也很快传遍祖国大地。
这一时期,诗歌《我们雄壮的呼声》、《你好春天》;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草原之子》、《红路》、《茫茫的草原》,以及话剧《金鹰》、电影剧本《鄂尔多斯风暴》、京剧《巴林怒火》、晋剧《席尼喇嘛》等,深为全国各族人民所熟悉,一些代表性作品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1957年,内蒙古第一个“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了。它像春风一样,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了农村牧区受到了农牧民的欢迎。那独具特色的演出形式和有鲜明民族个性的演出内容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各自的乌兰牧骑。
草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不断地融汇到中华文化长河中,在内蒙古文艺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百川入海生生不息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内蒙古的文艺事业也更加蓬勃地发展。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迅速成长;一大批有着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喷薄而出。
敖德斯尔、斯琴高娃的《骑兵之歌》;扎拉嘎胡的《草原雾》分别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玛拉沁夫的电影剧本《祖国啊,母亲》、云照光的电影剧本《母亲湖》,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奖。而诗歌、散文和中短篇小说也频频获奖。其中,葛尔乐朝克图、超克图纳仁、莫·阿斯尔、杨啸、冯苓植、张长弓、剑羽、戈非、王磊等人的创作影响颇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蒙古文坛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如诗人敖力玛苏荣、齐·莫尔根、阿尔泰、勒·敖德斯尔,作家乌热尔图、布赫德力格尔、阿云嘎、白雪林、力格登、莫·哈斯巴根、丁茂、佳峻、肖亦农、邓九刚等。
到21世纪,电影《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话剧《牛玉儒》、歌剧《色楞将军》、舞剧《额吉》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一时间,内蒙古文艺创作呈现出潮水般奔流不息,一浪高过一浪的景象。
我区“三少”民族之一的鄂温克族优秀作家涂克东·庆胜,被称作内蒙古的“文坛黑马”。继2005年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第五类人》后,他创作的第二部长篇作品《跨越世界末日》以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在拜金潮泛滥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内心的腐蚀与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与回归成为当前社会刻不容缓的课题。开创了内蒙古文学反腐小说的先河。
“草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就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我认为这正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石,也是民族文学事业即将进入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区内一些80后作家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自己的风格,并且已经开始在备受冷落的文学批评界崭露头脚,很值得欣慰,应该加以鼓励。”涂克东·庆胜说,对于内蒙古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他很有信心。(来源:内蒙古晨报 记者雪竹)

草原文化之花愈加绚烂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内蒙古的文化工作者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组成内蒙古民族艺术团赴保加利亚等欧洲四国巡演,精彩的草原歌舞受到热烈追捧;另一路人马,在北京举办内蒙古文化艺术周。
如此密集的草原文化展示之旅,充分显示了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发生机……>>>详细
草原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2011年国庆长假刚刚结束,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就拉开了大幕——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天堂草原——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在北京举行。
七场大型文艺演出与美术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文化活动紧锣密鼓地上演,使金秋的北京顷刻淹没在一片草原文化热潮之中。与此同时,内蒙古民族艺术团赴保加利亚等四国巡回演出,异彩纷呈的草原歌舞也在大洋彼岸刮起了一股“中国·内蒙古”旋风。>>>详细
以草原文化为根基 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人生要去看3个地方,大海、大山、大草原。大草原就在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天堂草原”文化艺术周日前在北京拉开大幕。艺术周组织的摄影展、美术展和晚会、演出,集中展示了内蒙古独特灿烂的大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为根基,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内蒙古已迈出坚定步伐。
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北方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详细
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增强草原文化的传播力
在本月8日揭幕的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首都的观众可以欣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创作的经典歌舞,其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堪称美轮美奂。这场“文化盛宴”是内蒙古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增强草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又一次起航。如今,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递向世界的新名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