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 三大经济区发展布局
1.大兰州经济区。
大兰州经济区。以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为核心区,以铁路、公路和沿黄经济带为轴线,以定西、临夏、甘南等重要城市和城镇为节点,构建大兰州经济区。
统筹推进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提高定西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发展水平,支持民族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临夏绿色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商贸物流等,打造清真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突出甘南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
兰州新区。发挥国家级战略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打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聚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完善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强开放开发,促进兰州新区与东中部省市和其他国家级新区签署产业转移战略合作协议,努力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和研发孵化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中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工业产品生产合作基地,生产资料疏解基地。
2.河西走廊经济区。
酒嘉一体化。以酒泉市肃州区和嘉峪关城区为重点,推进同城化和一体化组团发展。积极推进能源和资源加工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高载能、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依托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酒泉航天城等国际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扩大与周边省区的区际合作,建设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资源落地加工基地,打造支持西陇海兰新线区域中心城市、对外开放陆路口岸和国际空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力外送基地。
张掖经济区。以甘州、临泽城区为核心,充分发挥区位和生态比较优势,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功能,加快高效节水、制种、草食畜牧等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加强祁连山及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大型制种基地,河西走廊经济区重要枢纽和生态文明先行区。
金武一体化。以金川、凉州城区为重点,推进金昌、武威城市组团的形成和一体化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
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产业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建成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区。
3.陇东南经济区。
天水经济区。提升天水城市组团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天水与成徽地区城市组团发展,着力构建天(水)成(县)徽(县)1小时经济圈,突出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工电器、文化及特色生态旅游、特色林果区域首位产业。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河流、风景区环境保护和矿区污染防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打造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平庆组团。以平凉崆峒区和庆阳西峰区为核心,加强两市主城区和泾川、宁县连接带建设,推进形成平庆城市组团,加强与天水经济区的协作,促进陇东陇南城市带发展。深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展煤电、石油等特色产业链条,突出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加快南北能源通道建设和产业分工协作。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绿色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陇南经济区。发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的通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突出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首位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中药材等,促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文化及特色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