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体系认证

【“8337”新闻观察】打造“中国避暑体闲之都”凭什么?

时间:2013-04-15 09:30:25   作者:

宽敞整洁的马路四通八达,特色各异的楼宇鳞次栉比,怡人悦目的绿地广场散布其中……如今,无论居住在东胜区还是做客东胜区的人们,都无不惊诧其变化之大。

  从“经营城市”到“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再到“产城一体化”,东胜区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不断升华,发展思路不断清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座规划合理、宜居宜业、充满北疆特色的东胜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张平说:“这几年东胜区坚持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为打造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让东胜区在下一步实施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中占尽先机。”

东胜(网络图片)

  东胜,变大了

  “老同学,到二完小咋走来来?”一个在海南工作的高中同学,最近回东胜办事,给记者打电话如是说。乡音未变,路却不认识了。

  2007年以来,东胜区确立了“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大激发了人们特别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开拓进取的激情,城市建设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期间,鄂尔多斯万正集团的董事长武世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前,东胜的铁西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为了拓展城市空间,东胜区决定开发铁西区。但钱从何来?东胜区政府决定邀请企业联合开发。那时,面对充满风险的未来,人们心存疑虑。而武世荣当时仅是鄂尔多斯酒业公司的老板,企业规模并不算大。但他决定冒这个风险,对铁西18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土地一级开发。从此铁西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而鄂尔多斯酒业公司也一举成为明星企业,目前总资产已达200亿元。

  现在东胜建成区面积由58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以包神铁路为界,分为铁东旧区和铁西新区两部分,东北西环绕着铜川、万利、罕台3个卫星镇。城市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城市积聚功能不断增强。2007年至今,旧城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4.3万户,面积550万平方米,铁西新区一、二期基本建成,南部生态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展开。目前,东胜全区基础设施覆盖率达94%,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仅2012年,东胜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就达52亿元,修建城市道路118公里。

  据张平介绍,从2009年到现在,东胜城市建设的总投入就达1800亿元。东胜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可见一斑。

  东胜,变舒适了

  “离家不远就是学校,孩子上学安全方便。”

  “小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病到专业医院。”

  “购物去处多,小有便民店、大有商场。”

  “交通四通八达,出行方便多了。”……

  谈起东胜,人们七嘴八舌地这样评价这个城市。生活在这里,他们感到安全,方便,舒适。

  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仅是外在硬件设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东胜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东胜把城市规划作为调节城市发展的“有形之手”,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引领城市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着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等原则,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共新建改建58所学校;建成10个社区卫生中心、23个服务站;实施了北外环、109国道东线改造、包西铁路东胜西站等重点工程、20万吨中心城市供水工程;完成45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更加注意让便民设施配套建设齐全、规划布局合理,充分实现服务半径全覆盖。”区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后,东胜区将加快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三馆’等公益性场馆,布局新建一批医疗、幼儿园等便民服务网点,进一步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当市民生活中遇到这些烦恼时,数字城管监督员就会及时利用手中的移动执法终端‘城管通’拍摄、记录事发现场,职能部门则会按照规定的处置时限和处置标准到现场把问题处理好。“数字东胜”平台的建设让东胜实现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城管。

  据了解,近年来,依托“数字东胜”平台,东胜区实现了可视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构建了全方位、数字化、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社会秩序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成为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东胜,变美了

  过去,东胜南边有个三台基水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如今,名字变了,叫南湖公园,环境也变了,水质清澈,鱼肥草美,成了东胜人垂钓游玩的好去处。

  城市变大了,并不是城市建设的目的。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生活便利,才能让城市真正具有集聚和辐射功能。打造一个宜居宜业、适合旅游度假的现代化的东胜城,才是东胜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经过不懈努力,与2005年相比,2012年东胜区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8亿元,林地面积净增了88万亩,达197.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5%提高到34.94%,沙漠化面积锐减为31.4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88.4万亩,分别减少73%、61%。城市绿地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3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随着生态条件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东胜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341天,区域性优良气候正在形成。

  “冬居海南岛,夏居东胜区———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和赞誉,让东胜区可以底气十足地打造‘中国避暑休闲之都’。”张平笑着说,“到时候,旅游业成为东胜区又一支柱产业,外地人都来东胜买房避暑,现在一些闲置的楼盘恐怕还要抢手呢!”

  的确,全年340天优良天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3.5万旅游从业人员,100余家旅游企业,242家二星标准以上酒店,11家星级饭店,2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家旅游定点购物点,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16家银行,还有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东胜区城市发展的新筋骨。厚重的民族风情、悠久的文化历史,更是为东胜区建设“中国避暑休闲之都”注入了不竭活力。

  东胜,能造汽车了

  城市发展最终离不开产业支撑。近几年东胜区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水平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的良好互动。张平告诉记者,这叫作“产城一体化”,这么发展完全契合“8337”发展战略中“积极支持汽车制造业发展,尽快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的思路,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走进东胜装备制造基地的奇瑞汽车总装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总装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车间主任王伟说,今年3月份将生产奇瑞风云1万辆。据了解,奇瑞将投资350亿元建成完整的汽车生产链条,计划引进汽车配套生产企业40余家,形成产业完整、功能完备的汽车工业基地。

  “这边是在建的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该园区位于东胜区城区南6公里处,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区规划局工作人员指着规划图向记者详细介绍着东胜区的产业布局。一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跃然纸上。东面的铜川汽车博览园,集汽车贸易与服务一体化,是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发展建设的;西面的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是一个以城市高端人群和转移农民和谐共融为亮点的专题性城乡统筹示范区;北面的易兴建材物流园区,是集建材、运输等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建材物流园区;南面的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是按照推进“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而打造的新型产业基地……

  正是基于这种完善的城市产业规划布局,才吸引了奇瑞汽车、中兴手机等知名企业投入到东胜区资源型向非资源型转型的队伍中来。近年来,东胜区坚持走产业多元发展道路,步入了转型发展、结构趋优的新时期。过去5年,东胜区不断深入实施“双百亿”工程,累计投入260亿元,新建装备制造、汽车博览、云计算等145平方公里的重点产业园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王开 赵元君 刘晓冬 郭俊楼)

  【评论】《东胜styIe》的背后

  最近,一曲《东胜style》风靡网络,幽默诙谐的形式,道出东胜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东胜的变化很大、很快。这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很多。比如几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历程,比如王俊山创办民营公交公司,比如正在建设中的煤炭交易所,比如酒吧一条街,还有集市委干部、博客写手、本地业余摇滚歌手于一身的于荣刚……总之,东胜越来越像个大城市了。

  东胜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亮点。城市框架拉大了,环境变美了,第三产业发展了,为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要的是,东胜区历届党政领导一直坚持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推动着东胜区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上全速前进。

  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东胜区十分重视抓实体经济,强调“产城一体化”。自治区党委确立“8337”发展思路,为东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东胜区正在以此为契机,利用区位和人才优势,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兴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避暑休闲之都”。

  东胜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折射出鄂尔多斯市乃至自治区的发展轨迹。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大的政策环境下,借助呼包鄂经济圈的黄金区位优势,东胜区找准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激发全区58万干部群众无穷的创造力,踏踏实实,真抓实干,二次创业,东胜区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