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走转改大赛·蹲点】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时间:2014-05-06 11:12:56   作者:

  核心提示:选择联丰村蹲点,不仅是因为这个过去穷得没办法的村子,早在1997年就认准设施农业的路子,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可贵的尝试。更因为联丰村有—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魄力,懂技术、会管理,为联丰村支柱产业的成熟、壮大奉献了青春,实现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生价值。他们构成了村庄坚实的骨架,是农业和农村未来的希望。这—切,在我国农村日益老龄化、空心化的现状面前,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联丰村的年轻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让我们为您讲述。

  “我们村儿,年轻人呆得住! ”

  “刘胜那个后生有文化,会闹,干甚像甚。”

  “刘胜是谁?”

  “村委会主任。”

  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党总支书记聂昌惠聊天,62岁的聂支书几次提到这个名字。

  到村部找刘胜,和匆匆下楼的他碰了个正着。他顾不上和我们搭话,急着去乡里给村民协调机井电费的事儿。黑瘦,个子不高,墨绿色夹克衫上沾了些泥点。怎么看,都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

  晚上7点,刘胜回来了,对等候在院门口的我们说:“事儿没协调好,明儿还得去。”进了屋,刘胜扒了炉灰,点着炉子,说刚下过雨,家里凉。

  “我哪是什么能人!中专毕业在城里工作,后来单位裁人,没办法回到了村里,还把城里有工作的媳妇儿拉下了水。”刘胜呵呵一笑。

  说曹操曹操就到。伴着一阵电动三轮车的“突突”声,大门“吱”地一声开了。刘胜媳妇儿杨晓红从四轮车上下来,“刘胜说家里来了客人,我就早早从棚里出来,平时到家天都黑了。”说话间,杨晓红进了厨房。

  “2000年刚回村,觉着念了十几年书又回来了,很丢人,那时村里年轻人都向往城市。后来想通了,总得面对现实吧。村里1997年开始搞设施农业,我父母经营了一个温室大棚,种叶类菜,一年收入一万来块。我接手后考察市场,发现大路货根本不挣钱,决定种一茬礼品吊瓜。当时,村民们都不理解,觉得这娃娃胆子忒大了,甚也敢种,有多少人会吃那贵巴巴的吊瓜?”

  直到刘胜的第一茬吊瓜在两天内卖完,纯挣一万三千块,人们才佩服起这个从城里“折戟”回来的后生的胆识。刘胜又尝试在棚里种了一茬青菜,赚了5000块。回村当年,刘胜家里的收入翻了一番。

  之后,刘胜在全村率先搞起了育肥羊,最高峰时一年出栏3000多只;第一个把七彩柿子引进村里,一茬挣好几万块;第一个建起青贮窖,用事实告诉村民这样不会“把好好的东西作害啦”……

  2009年,村委会主任换届选举,刘胜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比想象的忙多了,分身乏术的他,忍痛悄悄把羊全卖了。

  这时候,联丰村的温室大棚从无到有,已经发展到220多栋。种大棚的人家,每家的年收入都在6至8万元。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觉得,发展设施农业的路子是对的,但需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

  “种大棚要求统筹规划,有些老人岁数大了,不愿调地,我们先做子女的工作,再让子女去说服老人。去年,村南头新规划了30个棚,有户人家不同意,整个工程动不了。我一共跑了20趟,事儿才解决。”

  “种大棚是技术活儿。当地缺乏技术人员,得从外地请。遇到病虫害,人家只让你花钱配药,根本不告诉你什么病、怎么治,处处留一手。这是我们村儿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刘胜起身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碳,火苗扑扑,暖意融融。杨晓红已经把晚饭端上来了,腌猪肉炒鸡蛋、蒜薹炒肉、凉拌心里美和自制腌芋头。

  吃着饭,刘胜想起什么似地忽然说:“说起来挺有意思。我们这儿种大棚的大多是年轻人,种大棚挣了大钱的也是年轻人,河北、山东还有10多户年轻人来我们这儿包大棚。别的村儿年轻人基本上都走了,我们村儿,年轻人呆得住!”

  【记者补记】

  乡村的夜,静得出奇。温润的空气里裹挟着淡淡的羊粪味儿,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狗叫声。躺在杨晓红为我们铺好的松软的床上,反而失了困意,索性起身,一人抱着一个笔记本儿写起来。

  刘胜在农村打拼13年,完成了从城里上班人到农村带头人的华丽转身。他在农村表现出色的地方,恰恰是当今农村和农民身上最缺乏的。“黑头发”在外挣钱,“白头发”在家种地,在我国许多农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需要年轻人,农民必须有文化。只有这样,农业的发展才会可持续。

  如今,联丰村的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490多栋,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户子俯拾皆是。家大业大,一个刘胜远远不够。那么,村里像刘胜这样的年轻人多吗?他们各自又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萦绕在心头的一个个问题,让我们对之后的采访充满了期待。 李军和他的“1015”战略

  “咱家定个‘1015’战略吧。”

  “说甚了!像刑警队的命案代号。”“不是跟你开玩笑。就是咱家今年的收入确保10万,力争15万。年底盘点一下实现了没有。没实现要分析,是目标定得太高了,还是经营管理上不去?实现了要总结,哪些品种种对了,哪些明年要调整。”

  “是这么个事!定个目标,有个想望挺好的。”

  这是春节后,在自家温室干活儿的李军和媳妇儿的一段对话。

  1975年出生的李军中学时代就在《巴彦淖尔报》发表散文,是联丰村唯一的大专毕业生。曾经通过英国老板的严苛面试,在西安一家大公司当职员。李军说,回村务农,和他当初的理想相去甚远。但既然是命运的安排,也就把什么都放下了。

  念过书、见过世面的李军就是跟别人不一样。首先是会算账。李军家有15亩大田,一个2亩的拱棚,2栋温室大棚共3亩。15亩大田加拱棚,满打满算一年纯收入2万,因此他们两口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温室大棚上。“种温室学问大了。种不好,一年三两万;种好了,一茬就10万块!”

  其次是有谋划。每茬种什么,怎么种,李军都要和技术人员充分沟通。技术人员的意见,李军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家实际审慎思量、科学决策。一有机会,李军就坐火车到山东、陕西“取经”,“特别是寿光,设施农业做到家了,棚子盖得跟工厂一样。”

  我们问李军,现在看,今年实现你的“1015”困难大不大?

  “第一茬种的黄瓜,已经卖了8万块。五六月份出第二茬,收入两万块一点问题也没有。这说的是一个棚,我还有另一个棚的两茬收入呢!”

  李军的棚里,葡萄和草莓已经插空栽上了,葡萄已经结出青绿的果实。“以后就不种黄瓜了。我们这儿离城近,将来要搞成个特色立体种植棚,让城里人过来参观采摘。”

  临别,李军说:“其实种大田也有文章做。我们村儿种大田的老人居多,他们按老习惯种,心里问号多,不敢冒风险。像葱头、芹菜,市场行情就不赖。我家是人手少,顾不上,不然收入不止这些。”

  【记者补记】

  从李军家出来,看见马路对面正在清扫门前空地的魏根区。1997年村里上设施农业项目,就是时任党支部书记魏根区拍的板儿。

  “穷得没办法。盐碱地,种甚甚不长。提留交不上,花钱靠贷款,个别户吃饭都成问题。八一是临河最穷的乡,联丰又是八一最穷的村,你说咋闹?”提起那段日子,这位64岁的老人拄着扫帚发了一会儿呆。

  “当时村民挺抵触,一来不认识这个新生事物,二来拿不出钱。我们争取政府补一点,协调银行贷一点,帮助村民筹一点,千难万难,把这个事儿做起来了。我卸任时,村里的温室大棚发展到了33栋,当时外面好多人都来参观。”

  有意思的是,这位把联丰村引入富路的老支书,至今还用着17年前的低矮土棚。而李军他们,早已经由低矮土棚、砖砌温棚、保温板大棚,穿越到了厚墙体、大跨度、半地下的温室大棚时代。

  “谁不想改造成那种半地下的棚?可是,改那种棚得十来万,我老了,投入不起了。”对于李军大田里种葱头、芹菜的想法,魏根区也不大能接受:“谁知道挣不挣钱?赔了怎么办?还是老老实实种些葵花、玉米就行了。”

  魏根区家和李军家只隔着一条道,而当年敢吃“螃蟹”的风云人物和如今正在广阔天地里弄潮的年轻人,思想却不啻隔了条银河。“黄瓜大王”要转型

  早晨6点,王永刚准时摁下电钮,几分钟后,帘子卷起来了。这个时候的温室大棚,雾麻麻的,头天浇了水,地面还有些湿滑。他和媳妇儿一头扎进去,十分麻利地摘起了黄瓜。

  8点20分,16箱黄瓜整整齐齐码在四轮车上,每箱40斤。“天天进钱!比那些年在外面打工滋润。”39岁的王永刚说话带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

  “人家4年种了8茬黄瓜,茬茬收入第一!”村民吴云说。看来,“黄瓜大王”的美誉,在王永刚是实至名归。

  我们问王永刚:“村里那么多大棚,90%都种黄瓜,你靠什么称王?”“我舍得下辛苦。”这回答有点概念化,但凡是庄户人,哪个还能吝惜力气?然而,听完王永刚讲的故事,我们不禁对面前这个裤脚挽在雨鞋上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

  去年,村民唐登云想靠王永刚的路子挣点儿钱,在王永刚家前院花一万块钱包了一个棚。唐登云想,自己是王永刚媳妇儿的姑舅,咋说也不能亏了。

  两家买回一样的苗,同一个时间栽进棚里,同样的半地下温室,王永刚还经常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年底一算账,王永刚挣了15万,唐登云却赔啦。

  王永刚早上6点钟就进棚了,每天在棚里呆十二三个小时。唐登云呆上一会儿就闷得不行,干脆雇了工人。王永刚舍得投入,棚里上了二十几车羊粪,唐登云却觉得这后生有点夸张。王永刚一年为防病给瓜苗喷了200多斤白糖,唐登云每次只抓个三把两把。王永刚种黄瓜行距1.3米,一棚比别人家多种十来行,唐登云不想冒这个险,他按照约定俗成的1.4米种。王永刚敢在棚里温度最低的11月栽苗,唐登云不敢,结果王永刚的黄瓜在春节前后行情最好的时候上市,比别人多卖两万块……

  “黄瓜大王”是这样炼成的,唐登云赔得不冤。

  但“黄瓜大王”也有为名所累的愁人事儿。“我定什么苗,哪天种,上几车粪,村民们都齐刷刷看着我,跟着做,这样黄瓜的上市时间就更集中了。黄瓜主要供临河市区,临河市区需要多少黄瓜,那是有数的。和去年同期相比,我已经少收入了一万块!”

  这段时间,王永刚一有空就跟山东寿光的技术人员联系,商量是不是换点其他品种种种。“黄瓜大王”要转型了,我们问他什么感觉,他嘿嘿一笑,说:“没办法,市场逼的。”

  【记者补记】

  种了多年黄瓜,当了4年“大王”,用王永刚自己的话说,摸透了黄瓜的脾气,闭着眼睛也能闹个差不多。然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选择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品种,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重头开始,对这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并不容易。王永刚的困扰正是联丰村眼下的现实。

  靠设施农业发展起来的联丰村,如今又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引进新品种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对接需要较高程度的组织化……有的问题,通过村子自身的努力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引导和扶持。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境界,联丰村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聂磊的大棚很“热闹”

  聂磊家里的陈设,放在城市里也很上讲究,家具、电器都是新样式,整体橱柜是抢眼的大红色,就像他现在的日子。

  “我儿子做了两年生意,赔进去一处价值26万的房子,但是人家种温室,两年就把亏空挣回来啦。”聂磊父亲对儿子做出功过相抵的评价。

  “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儿,发现村里人大多种黄瓜。也有种柿子的,但都过不了冬。听说五原那边礼品柿子种得好,就跑去打问。”联丰村距离五原县60公里,聂磊前后跑了10趟。“取经”回来的聂磊事必躬亲,直到柿子秧上结满面甜面甜的大黄柿子。7斤柿子装一盒,一盒卖80块,一天最多摘过50件,算下来就是4000块。

  没想到,过了春节,礼品柿子销路下滑。对临河市区比较熟悉的聂磊,赶紧进行农超对接,开上小车给超市送柿子,但超市也卖不动。熟透的柿子不等人,怎么办?

  一天,聂磊正在心不在焉地看电视,一个不停地滚动播出的草莓采摘园广告让他眼前一亮。聂磊坐不住了,拿上锤子和木板,在离他家最近的公路边立了一块儿广告牌,上写:柿子自摘园。这一招还真管用,到了周末,开着车、领着孩子到他家摘柿子的人络绎不绝。“从11月上市,一直到第二年3月,最多时每天收入3000块。”

  去年,自治区一个重要会议在巴彦淖尔市召开。聂磊判断临河市区会需要大量草花,就种了4棚,结果卖了20多万,大大赚了一把。“一起种草花的人家也有赔钱的,我光基质就掏进去3万多块,成活率高啊。投入大产出也大!”聂磊说。

  聂磊的大棚里,牵牛花、万寿菊、鸡冠花、鼠尾草、小丽花等早栽上了。他说,今年冬天想种茬草莓试试。闯市场,肯定得尝试新品种,老三样儿哪行?

  【记者补记】

  “肯定得尝试新品种。”在联丰村,持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聂磊的好朋友王强就是其中一个。自从一个月前去了趟山东,王强的棚里就“热闹”开了,最上一层是吊瓜,吊瓜下面是葡萄秧,豆角架下是樱桃树。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周边没有种樱桃的先例,你就不怕栽了?”“学哇,不会就打电话问问山东的师傅。网上也可以学习,现在条件这么好。”

  聂磊和王强,是联丰村更加年轻的一代人的代表。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改变自身境况的强烈愿望,愿意运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装备,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而这,正是百度词条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解释。 接通“最后一公里”

  联丰村的温室大棚做起来了,菜却卖不上预期的价,中间受着贩子们的盘剥。

  2009年,乔永刚回村过年,支书聂昌惠找到他,说南方有的地方农民合作社搞得挺火,希望他回来做这个事儿。当时,乔永刚在外面生意做得很成功,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考虑了好几天,乔永刚拿定了主意,还拉了几个“思想不落后”的哥们儿一起回村。先为温室大棚生产保温被,之后注册成立巴彦淖尔市联丰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前后投了一个亿。

  “让村民的菜卖上价,让市民吃到平价菜。”乔永刚做事目的很明确。对村子里251户入社会员,价格随行就市。比如,今天黄瓜的批发价是一块二,我给你一块四,保证让你有赚头。乔永刚说:“村民见到效益,才会把菜送到你这里来。刚开始送菜,有村民往箱底儿垫纸片儿坠分量,现在没了。”

  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自建130多座蔬菜大棚,统一投入、统一标准、统一籽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失地村民只管到大棚种菜拿工资就行了。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合作社的管理非常规范,制度流程上墙,员工统一着装,上下班指纹登记,先被中华供销总社命名“农牧业典型示范专业合作社”,又被自治区命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做出了名堂,但乔永刚并不满足。他看得很清楚,中间环节越少,农民和市民的利益就越有保障,联丰村的设施农业也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然而,想建蔬菜配送中心和蔬菜直销店谈何容易!每建一个直销店,都要经过多个部门层层审批。即便通过了层层审批,还是有3个建好并已运营的店被拆除,每个店的成本都在20万左右。

  越是艰难,越能激发乔永刚的“斗志”。而今,乔永刚的蔬菜配送中心和27家蔬菜直销店已经运营。他的目标是,年内发展加盟店80个。如果直销店和加盟店总数达到100个,临河市区就基本覆盖了。

  眼下,他正着手建立二维码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规模在扩大,质量更要跟上。用手机扫一扫,就知道菜是哪户村民生产的,什么时间采摘的。谁也不敢不当一回事!”

  乔永刚曾在2012年10月自费报名参加北京大学MBA的学习,朋友们说:“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还有工夫上这个?”他说:“只要听懂一节课,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记者补记】

  去年春节前,市场上香菜的价格已经炒到每斤15块,乔永刚的直销店里最高只卖7块钱。回村里收购香菜,他比贩子出的价至少高出两毛。

  合作社在联丰村的日配货量高峰时达到一万多公斤,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卖菜压力。同时,乔永刚给直销店负责人定下的硬指标是,利润控制在15%左右,比普通蔬菜店的利润低5个百分点。

  乔永刚貌不惊人,但就是这个当年只念到初中毕业的年轻人,接通了联丰村设施农业通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在产和销的两头,乔永刚尽己所能,保护着村民和市民的蛋糕不被切割。

  联丰村的故事讲完了,但我们对它的关注依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思考依旧。(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