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酒饼大王的传奇故事

时间:2013-09-03 15:19:09   作者:
张开旭在新村文化楼里(此图片摄友提供)



           酒饼大王的传奇故事

     在贺州钟山县清塘镇榕树村委新村一栋农家院落里,笔者见到了今年70岁的张开旭。张开旭的外貌同走在乡间肩挑粪箕的农民伯伯无异,只见他上身穿着小翻领蓝布衣裳,下身穿一条蓝色粗布裤子,脚上是一双半旧粘满泥土的黑皮鞋。花白的头发,黑红的脸膛,说起话来,满脸堆着和善的笑容。张开旭个头不高,大约一米六,瘦瘦的,谁能想象得到,就是在这瘦小的身躯里,却包裹着一颗能爆发巨大能量的心。这栋农家院落就是张开旭的酒饼厂,酒饼厂大门贴着一幅红色的对联,足可以说明张开旭的远大抱负。

    盛矢镂金锲木鸿鹄志,兴哉囊萤映雪麟凤起;雄心壮志。这就是指导张开旭一生的精神动力和座右铭。  
    张开旭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是他的思想意识比年轻人还要超前。改革开放以后,张开旭率先办酒厂,埋头研制新品种,成为这一带远近闻名的“酒饼大王”。他发家致富不忘乡亲,牵头入股集资32万,将新村清明冲里的山泉引进村,修建了造福于子孙功德后代的“泉园”,“泉园”里的设备所得利润20%给村里搞公益事业,80%股东分红,成为村中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他还独自出资9万元,在村中建筑了有史以来第一座金鉴堂酒厂新村文化楼。说起张开旭的故事,乡亲们都会翘起大拇指夸赞他,是追赶时代潮流的传奇式人物。

     新村里走出了“酒饼大王”

    张开旭1943年出生,祖先是从广东迁移到钟山县清塘镇的,父亲张明助既种田又经商,还当过民国时期的典狱官。这典狱官是看管贩私盐犯人的,头脑灵活的人如果贪心,可以趁机敲诈勒索犯人的钱财。张明助是个严肃正直的人,不愿当犯人的吸血鬼,任职不到一年,因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辞官回家经商务农了。张明助经商主要以开酒厂为主,张开旭17岁那年,在清塘小学毕业后,就读牛庙初中时,遇见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解散,120名学生里有100名下放农村,还剩下的20名学生被拨到平桂技工学校就读电工班,张开旭就是这20名学生当中的一个。谁知道好景不长,才读了一个月,平桂技工学校也解散了,张开旭回乡务农。那个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学做酒饼。

    张开旭秉承了父亲聪慧的经商头脑,思维敏捷,意识超前。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落实责任制,他就买来了大队仓库当厂房办起了酒饼厂。酒饼是酿酒的主要原料,酒饼是由米、米糠、中草药组成的,这中草药有七八种,包括辣蓼、柳叶、桑叶等等,用传统的制作方法,经过筛选、粉碎、伴料、发酵、晒干,需要6天既成酒饼。

    因为用传统工艺方法制作酒饼产量低,质量不好,钟山县80年代兴起的20多家酒饼厂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得只剩下了5家,张开旭为了使自己办的酒饼厂立于不败之地,决定另辟新径,开始研制酒饼新品种,功夫不负苦心人,1996年,花费一万五交学费,1997年新型208酒饼粉(低温)终于研制成功。新产品的酒饼呈不规则浅褐色粉状固体,每颗大约3-4克重,具有特殊的香味。用这样的酒饼酿出来的酒,主要以桂林三花酒为主的米香型酒,酒味纯正,酒质特纯,清香宜人,醉不上头。2012年,张开旭再接再厉,研制了增酒增香酿酒发酵促进剂,这种促进剂,实际上是酿酒过程的一种添加剂,是高科技产品,用途广泛。主要适用于大米、红薯、玉米、高粱等原料酿酒时作添加剂使用。所酿酒能提高酒度,提高产量,比如用100斤米酿酒,加入增酒增香酿酒发酵促进剂,酿出的酒,能达到40度以上,工作量是一样的,100斤米可多赚5000元以上。

    就这样,张开旭办的酒饼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其质量好用之酿酒量多迅速抢占市场,广西每一个县都有钟山县金鉴堂酒饼厂的经销点,还远销海南、黑龙江、新疆,出了国界,远销到了越南。

    钟山县金鉴堂酒饼厂80年建立,最初只有2、3个员工,每年酒饼产量2-3万斤,纯利润3万元,经过33年的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2013年,员工增加到5、6个人,酒饼产量16—20万斤,纯利润30万,酒饼大王的称呼,就这样被乡亲们亲昵的叫开了。

    文化致富,独资建筑文化楼

    在研制酒饼新品种的过程中,张开旭深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因为他要翻阅大量的有关制作酒饼的资料,在翻阅时,他遇见了一个令自己头疼的难题,有些资料是英文,英文对他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的人来说,不亚于翻阅天书。制作酒饼有一个工艺指标,那就是测量糖的仪器婆美剂,要求的指标写的是英文,汉文张开旭完全能看得懂,英文他就要拿给别人看,找懂得英语的人翻译过来。怎么样才能找到懂得英文的人呢?张开旭灵机一动,干脆建个文化楼吧,免费提供阅览室,免费提供书籍给爱看书文化水平高的人提供读书的场所,他也好趁机请教懂英文的人解难题,就这样,2006年,张开旭独自耗资9万元,在清塘村兴建了第一座金鉴堂酒厂文化楼。

    梧桐引来凤凰栖,清塘村开天辟地头一遭,有了一座文化楼,乡亲们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妇女之家。清塘镇榕水村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室,钟山老年人体育辅导站,钟山县清塘镇未成年校外活动中心的牌子都挂在了文化楼上,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往文化楼跑,看书,聊天,锻炼身体,谈论和解决新村里困难户问题,一时间,新村的大事小情乡亲们解决不了的,都来找张开旭解决,张开旭成了新村德高望众的人。

    文化楼里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万多本的书籍,一大部分是张开旭自己买的,一部分是自治区、贺州市和钟山县的同志来文化楼参观买来的。文化高,生活水平才高,提高全民素质,人们才能富裕安康,这是张开旭追求的人生目标,从2007年开始,张开旭开始奖励村中考上大学的孩子,考上一本的,奖励500元钱,钱数不多,却是要给村中优秀的孩子一个精神鼓励,希望村中的其他孩子以他们为楷模,认真学习,积极进取。

    引泉进村,建“泉园”造福村民功德万代

    新村西南面2公里清明岭半山腰清明冲里涌出一股清泉一年四季日夜流淌,清泉四周树木茂盛,长年郁郁葱葱,是滋生养颜的天然喷泉,清泉周围无工厂及村落,不受任何不良环境污染。清明冲水质经钟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色度、混浊度、PH值、铁、锌等含量完全符合纯净水的标准。

    张开旭突发奇想,他想出了一个造福于新村人子孙后代的商业决策,将清明冲里的水引进村中,卖水赚钱。

    张开旭的想法得到了新村人的拥护和赞同,乡亲们看到了修建“泉园”美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张开旭说,集资200元,算是一股,谁交的股份数额多,“泉园”年底分红谁得的润就多。东凑西拼,乡亲们买了699股,张开旭一人买了878股,总共投资32万,先用水泥将泉水的源头封闭起来,再用直径5寸的无毒管道接泉水进村。

    接泉水进村,说者容易干者难呀,源泉离新村2公里,挖泉水渠道,要见山挖山,见树砍树,穿山越岭,工程浩大,费时费力费精力。张开旭请人请挖掘机,不分昼夜在工地上忙碌蹲点。新村人参与此工程的,张开旭都给他们发工资,而他自己,却变成了义务劳动,不索取任何报酬。乡亲们都暗自里感叹,张开旭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可是他的一言一行,他为乡亲谋福利的精神却超越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思想风范。在张开旭的日夜操劳下,2010年“泉园”建成了,张开旭亲笔在“泉园”的大门上提写了一幅对联“泉涌玉液”“园迓嘉宾”。“泉园”入门就是接泉水的地方,三个水龙头接泉水,分过滤和不过滤的,按照不同的水质收费,“泉园”里还设有游泳池,餐厅,“泉园”小河旁边还停靠着一只木帆船,餐厅和木帆船每到盛夏夜晚桌桌爆满,来这里买水游泳休闲的城市人,喜欢吃这里的饭菜,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原生态,环保。乡亲们都说这“泉园”是个聚宝盆,因为他们除了初始投资的那32万后,就坐等在家里分红数钱了,泉水是老天爷恩赐给他们的,是无本生意,而且永远不可能枯竭。只要清泉流淌一天,入股的乡亲们就有钱进口袋,高兴之余,他们心中对张开旭不由得多了几分感激和崇敬。张开旭看到“泉园”盈利了,头脑又冒出来了一个新想法,他对股东们说,我们手里有了钱,可不要忘记家乡的建设,这泉水是大家的,“泉园”所得利润要拿出20%用来做村里的公益事业,80%股东分红,此举得到了股东们的一致赞同,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表现了张开旭和股东们人间大爱的高贵品质和情操!

    西洋式“张氏宗祠”,张氏后代张开旭轻神灵重公益。

    新村东南面一洼水塘前面有一栋高大约6米、长宽大约为23米二层砖石结构的中西合璧四合院“张氏宗祠”,是民国二十年钟山县县长张日初建造的。张日初在夏门读过书,建这“张氏宗祠”时,图纸从广东拿回来,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欧州浪漫情调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张氏宗祠”所用砖、瓦都是本地方自己烧制的。“张氏宗祠”分为两层楼,每层有房间和厅,有一“回”形走廊,与房间和厅相通。上下二层均有走廊,走廊全是西式门窗,上下对称,窗口是半圆形拱门状,墙外窗口是正三角和正方形叠加起来的。

   “张氏宗祠”解放后被没收,当成清塘乡国家粮仓,80年代用作榕水大队办公的地方,7、8年前重修。

   “张氏宗祠”重修时,张开旭同一般村民捐一样的钱,他说,用科学的眼光看,宗祠和庙堂是神灵住的地方,人们到这里只是寻求一种精神安慰,对社会起的现实作用不大。如果修路建桥作公益事业,我就愿多捐钱,因为这样的捐款,造福于子孙后代,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张开旭同普通农民不一样的地方,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人生方式,传奇又与众不同。


 




 

张氏宗祠(此图片摄友提供)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