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宁夏特色农业高位起跳

时间:2013-06-30 17:25:49   作者:
 
原州区黄铎堡镇白河村万亩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内的大型喷灌设施。

  利通区金银滩镇麦后复种示范园,育苗机械移栽机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

  6月29日,青铜峡市陈袁滩镇万亩优质水稻基地美景如画。当天,为期2天的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现场观摩会落下帷幕。观摩中,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西芹标准化生产基地、贺兰县习岗镇新平村设施农业等,给来自各市、县的农业专家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者 左鸣远 摄

  从西吉县吉强镇万亩西芹种植示范园,到原州区黄铎堡镇10万亩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从中宁县舟塔乡万亩有机枸杞示范园,到宁夏农垦高标准优质葡萄种植基地……从南到北,我区13个优势特色产业全线升级,正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从“大”变“强”

  6月28日7时刚过,吉强镇杨坊村农民袁正斌就带着家人在自家的西芹地里忙开了。他说:“过去我们自己种西芹时,一亩地能产5000公斤就不错了,现在镇上建起了万亩西芹高效节水种植示范园,推广压砂直播与育苗移栽技术,亩产量能达七八千公斤。我家种了7亩西芹,只要按园区要求管理得好,一年纯收入能达四五万元。”

  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西吉西芹走出了一条从扩量到提质增效的新路子。近年,西吉县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建设,种植西芹、胡萝卜等特色蔬菜12万亩,西芹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去年以来,我区明晰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思路、技术路线和推进措施,形成了扶持13个特色优势产业的政策体系。农业部门围绕产业需求,面向农业推广、科研、教学等部门和企业公开招标,竞争立项28个重大农业技术项目,定任务、定时限、定目标,提高技术推广的实效性,有力促进了13个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从“大”变“强”。

  产加销开始深度融合

  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是闽宁协作的典范。该公司自2008年落户西吉以来,先后在该县吉强镇、兴隆镇等流转土地1万亩,建起了8个生产基地和一个育苗基地,配套建设了8万吨的储藏保鲜体系和泡沫箱、泡沫板生产线及制冰生产线。公司采取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行覆膜种植、垄沟种植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新品种引进和示范35项。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带动8个乡镇41个村逾千户农户种植蔬菜,产品远销上海、沈阳、广州、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创造了“公司+土地合作社+农户+基地+物流+市场”的“华林模式”。

  为实现由注重生产向产加销各环节深度融合转变,我区支持引导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销大户到区外建立外销窗口、发展连锁经营。目前,全区已建成19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53个产地批发市场;新建特色农产品外销窗口15个,培育农业品牌3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9个。

  目前,全区有1家龙头企业成功上市、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21家企业融资16.2亿元开展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21家企业在建设起高标准原料基地9.6万亩,16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了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实现出口交货值9亿元,比上年增加28.5%。

  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拉动

  6月28日,原州区黄铎堡镇白河村万亩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大型节水喷灌设施缓慢移动,洒下大片大片的水花。

  “我们围绕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种薯繁育县目标,先后引进7家农字号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0万多亩,进行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建成5个万亩马铃薯繁育基地,已初步建成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原州区区委副书记陶文科说,目前该区马铃薯原原种年产量,相当于5年前宁夏总产量的2倍多。

  今年,我区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改进扶持方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拉动,紧盯高档牛羊肉、生态水产品、马铃薯种薯、农作物种子种苗等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变以往按规模补助为按推广销售数量补助,最大程度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全区申报和实施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2328个,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

  政策驱动、机制创新,带动我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升级转型。今年上半年,我区肉牛饲养量、肉羊饲养量、奶牛存栏数、瓜菜种植面积等,均比上年明显提高。(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