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西开集团打造农业循环经济新名片

时间:2012-12-03 10:21:43   作者:

 初冬,走进平凉西开集团公司,只见体壮膘肥的“平凉红牛”进入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后,“摇身”一变,成了市民餐桌上深受欢迎的高档“绿色”牛肉。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句广告语:“西开牧业”牛是自己养的,酒是自己酿的,菜是自己种的。西开人在凸显自己质量品牌的同时,又加上了一个“有机肥”是自己生产的。

  西开集团精心打造的西部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名片,从这里走向全国。

  西开集团的三级跳

  养牛,是平凉农民的传统优势产业。2001年,曾被中国新闻媒体冠以“中国肉牛‘第一贩’”的山东省东明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张红兵,在短短的10年间,完成下海贩牛、养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三级跳”。

  当年,西开集团从北京挥师西北,在平凉市率先采用德国高档牛肉生产技术,对西部传统的肉牛屠宰工艺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革。他们严格按照清真食品要求组织生产,以全封闭吊挂式、恒温控制、立体作业和肉后成熟工艺,彻底改变西北五省区地打滚宰牛、粗放式原料销售的传统,同时,也改写了西部“有好牛出不了高档牛肉”的历史,使西北肥牛屠宰行业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公司最初的牛肉产品有52个,经过10年的研发,形成了“西开牧业”品牌系列化肥牛产品213个,畅销国内6省2个直辖市,2011年实现产值8900万元。

  2001年,西开集团在崆峒区投资建成了“西开牧业”第一条肉牛屠宰生产线后,又把发展牛产业链的目光投向了牧草和养牛资源丰富的崇信县,2007年,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万头肉牛育肥场,同时,进一步拉长牛产业链条,建成了西开酒厂,利用酒厂的酒糟喂牛降低饲养成本,利用牛场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电,利用沼渣、沼液建起了生物有机复合肥厂,鼓励农民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等牛饲料,还在兰州、西安、山东等地开办了30多家高、中档肥牛火锅酒店。有近千名当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当上了龙头企业的产业工人,平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省上领导多次在西开集团进行调研,对张红兵率领西开集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勇当双联行动的排头兵

  今年,当省委发出联村联户、富民行动的号召后,西开集团率先行动,他们主动联系庄浪县石阳村,西开集团董事长张红兵多次到石阳,进村入户,与当地农民群众一起探讨脱贫的路子。

  牛产业,是西开公司的优势,养牛,在石阳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张红兵在与村民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后,决定帮助村里建起1000头规模的养牛场。目前,已投肉牛300余头,价值296万元;投资10万元建设村党员活动室;并把公司生产的20吨嘉施宝生物有机肥送到村里。

  庄浪农民种植南瓜有传统优势,但是,老品种产量低,口感差,张红兵又特地从山东购回可种植400亩地的优质、高产南瓜种子和营养土,教农民利用梯田地埂种植南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西开集团在双联行动中真情帮、真心扶,让石阳村的村民得到了实惠。记者在西开集团双联行动大事记上看到,从2月22日西开集团董事长张红兵第一次到石阳村考察,到今年10月23日,他们先后为石阳村的村民帮扶了“农耕文明”贷款担保,并垫付利息保证金,赠送机肥、营养土、营养钵,请国内外著名畜牧专家培训养牛户等。

  创新中求变做大产业蛋糕

  西开集团在创新中求变,不断做大产业蛋糕,他们依靠肥牛养殖、肉牛屠宰、有机肥生产和餐饮文化“四轮驱动”,使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快速发展。

  在西开集团带动下,平凉农民把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养牛,变为“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牛贩子小打小闹卖活牛,变为以西开龙头企业为精深加工,牛肉分档次销售的牛产业生产销售模式。在西开的领军下,平凉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变革中崛起,平凉“红牛”产业“牛气冲天”。目前,全市牛饲养量达103.3万头,出栏量38.2万头,产业增加值达12.4亿元,成为西北鲜牛肉重点供应基地。

  张红兵告诉记者,西开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为国家聚财,为社会尽责,是西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该公司为当地680名转业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解决了就业问题,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