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是甘肃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投资规模扩大近10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近6倍,粮食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利好效应逐步释放。一方面,随着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内地和西部转移,甘肃的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对产业和资本转移呈现出强大的吸附效应;另一方面,国家对西部省份的支持力度加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这都为甘肃的后发赶超和转型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作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白银公司曾创造铜硫产量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然而,经过50多年的集中开采,矿区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公司的发展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
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白银公司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振兴发展的突破口。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白银公司技术装备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年生产能力从20万吨提升到45万吨,相当于3年再造了一个全新的白银公司。
在甘肃,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力、煤炭以及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经过改造升级后,无论是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了新的提升。原油加工、乙烯及10种有色金属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几年,甘肃将重点打造金昌镍钴铜、嘉峪关冶金、白银有色金属和兰州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支持扩大油气开采加工和乙烯生产能力及后续开发,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并促进大型骨干企业落实节能降耗、产业链延伸、装备提升等重大技改项目。
同时,在能源利用和资源开发方面,甘肃将利用河西风电、光伏发电资源,建设一批有市场、有资源、有效益、可持续、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项目,提高电力就地消纳能力。大力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完善矿业权有形市场,加快资源勘查开发步伐,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金川集团公司是甘肃首个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企业,也是我国镍钴工业的龙头企业,并于去年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近年来,金川集团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了羰化冶金产品、电池及电池材料、高纯金属等产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金川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镍化学品、钴系列电池材料和镍基合金线材供应商,高纯镍、钴、铜产品已进入美国、日本市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金川集团产品销售总额的20%以上。
虽然甘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同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为甘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生物制药、生物农业以及航空航天、信息等产业也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为此,甘肃将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兰州、天水、酒泉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3兆瓦以上大型、新型风机及其叶片、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天水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扩大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微电子、通信设备、电真空器件、军工电子科研生产基地。
在生物制药领域,甘肃将加快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支持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的产业化,推进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设。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眼下,正值制种作物收获季节,走进甘肃酒泉金塔县中东镇精品制种示范园,处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中东镇王子庄村农民谢明德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16亩制种作物,估计能收入9万多元,这比种其他经济作物强多了。”
千里沃野河西走廊,这条具备国内种子繁育最佳适宜条件的“黄金走廊”,成为国内外制种企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制种业也成了河西农民致富的“黄金产业”。近10年来,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07年至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2.9%。
“让富民产业遍地开花”,这是陇原儿女心中的热切期盼,也是甘肃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从今年开始,甘肃在全省开展了由省市县乡4级机关长期联系8790个贫困村、40多万名干部联系40多万个特困家庭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项涵盖了农村工作主要方面的行动,成为甘肃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抓手和有效载体。
一个个干部进村入户,一个个项目也在贫困村落地生根。庄浪县石阳村探索出了“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户”四方联动破解农村融资难的新方法;通渭县华川村“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模式,有效壮大了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等主导产业;东乡县毛沟村走上了“基础先行、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金融支持”全面推进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