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下午,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会议对全国200个产粮大县给予表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惟一获此殊荣的先进县。喜讯传来,民和各族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这是青海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跟一个创新的耕作模式有关,这个模式发端于干旱山区,一开始只是一个实验性的耕作技术试点项目,牵头单位是农牧厅下属的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实施。项目有一个名字,叫“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如果此项技术能试点成功并在广大干旱山区推广,就意味着为全省干旱山区找到了一条稳定解决口粮和饲草料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则意味着青海农业发展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它的意义远在民和当年创办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之上。
因为,干旱山区无疑是青海农业区的主体,山旱地在全省总耕地面积和总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都在60%左右,以往,我们依靠不足30%的水浇地面积提供着约60%以上的粮食产量,80%左右的农业收入。如果占60%的山旱地能有一个稳定的收成,那么,青海就会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上实现粮食产量的翻番。这当然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实话,当人们第一次把薄膜铺到那些干旱山头上事先特意选定的地块里时,谁心里都没有底。民和虽然自古就种玉米,但是,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干旱山区从未有过种植玉米的历史。然而,2008年春上,他们在转导乡的前坪、隆治乡的秦家岭、新民乡的龙卧、官亭镇的别洛等6个代表性浅山村庄的干旱山头上破天荒地种上了1300亩玉米。这些干旱山地的海拔都在2100米以上。为了保证能够下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答应,如果种植失败,均按预期产量赔产。即使这样,所有参与试种的农户仍表示强烈反对,他们根本不相信那干旱山头上能长出玉米。当时的情景,无异于一场”赌博,“所幸的是,秋后丰收的喜悦使农技推广者和种地的农民都成了赢家。
这一年是2008年,民和在干旱山区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亩均增产超过千斤,无论是产量还是收入,都是以往正常年景的6倍以上。这一年,他们还用此项技术试种了3350亩的马铃薯,平均亩产超过3000公斤,亩均增收也超过650元。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此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民和也曾尝试过多种耕作模式,但大多采取的是两头带中间的模式,这两头就是不到30%的川水地和更加有限的脑山地,重点是川水。他们采用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黄豆和扩大其它间作复种面积的耕作方法,提高川水地单产,以弥补中间广大浅山旱地的持续歉收。成效不可谓不显著,依靠精耕细作,他们几乎把全县不足14万亩水浇地都种成了吨粮田和千斤田。无奈,两头太小,中间太大,这本来就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民和农业发展也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现在,他们终于在广阔的中间地带找到了一条出路,大有中间带两头的趋势,这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吗?
为此,秋收季节,县委、县政府特意在转导乡前坪村的玉米地里召开现场观摩会,县委书记赵雄对与会的县乡干部和群众代表激动地说:“在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艰辛努力下,我们终于为干旱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找到了一条好的出路和活路。从此以后,这些干山头的父老乡亲们再也不会为粮食发愁了!从此以后,这项工程就是民和的头等大事!”
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民和把此项工作作为事关民生全局的头号工程来全力推进,省农牧厅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也把此项技术推广列为重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专程前往北京领受全国产粮大县殊荣的民和县县长沙德林在捧回国务院的奖牌和奖杯的同时,还带回来几份文件,其中一份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基本情况(2011年)”的表格,民和所占的这一行里所显示的数据是:耕地面积63.5万亩,粮食面积53.7万亩,粮食产量4.2亿斤,粮食亩产388.8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608公斤。
可以想见,这些数据在这样一份表格上肯定不会处在很耀眼的地方。虽然,记者也曾是注意到,至少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一项,民和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排位并不靠后,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还有一些更能说明问题的数字,只有在与那些数字的比较中这些数字才会显示出它的意义。
民和虽然是青海的一个农业大县,但无论是基础设施和耕作条件,还是耕地和总播种面积都排不到前几位。其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4万亩上下,2008年之前,全县粮食总产量也一直在7000万公斤上下徘徊,个别年份上过1亿公斤。而在2008年之后,民和的粮食产量不仅稳定在1.1亿公斤以上,而且一直持续增长,2009年突破1.3亿公斤,2010年过了1.8亿公斤,2011年达到2.165公斤,比2008年前十年平均年产量增加1倍以上。
何故?就是因为推广了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这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使干旱山区实现了一次根本性的产业革命,为干旱的土地持续有效利用有限降水展现了广阔前景,也为高海拔地区延长农作物生长期提供了可能的余地,它不仅保水保墒,还保肥保温。
2008年刚开始推广此项技术时,才种了不到4000亩地,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县乡村干部就费尽了心思。2009年,推广面积很容易就扩大到了7.6万亩,2010年的推广面积突破了20万亩,2011年,一下就增加到32万亩,这是民和浅山面积的80%。
2011年是个大旱之年,从2月初到6月上旬的4个月时间里,民和几乎没有任何降雨,这是50年一遇的旱情。要是以往,全县农业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因为有32万亩节水旱作农业作保障,民和就把一个大灾之年变成了大丰收的年景。仅节水旱作农业一项,全县就收获了1.8亿公斤粮食,比以前全县最好年景的粮食总产量还多,并使全县37万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一些干旱山区出现了一大批种粮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
而且,这还远不是这项技术所带来深刻变化的全部。如果这是一次产业革命,那么,它就一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肯定不是最终的结果。当然,这种反应不是今天才突然出现的,它从一开始就产生了。2008年,前坪村首种900亩玉米丰收之后,农户家里不仅有了余粮,还产生了大量玉米秸秆,稍作加工,那都是上好的饲草料,当年冬上,村里的牛羊就多起来了。
2012年推广种植的面积达到35万亩,所有覆膜在去年秋天就已经全部完成,也就是说,这35万亩的种植面积已经落到实处。在一个由农业部门和农科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在未来的一两年中,民和此项技术的推广面积可能会增加到45万亩左右。他们说,民和浅山旱地的实际面积至少在50万亩以上。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
节水旱作农业的成功实践具有广泛深远的启示意义,受此影响,民和适时提出了打造全省农区畜牧强县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力提升畜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2011年,全县已建起1050座青储池,最大的可氨化饲草3000立方米,玉米秸秆的青储规模已达到16万吨,还形成了3万吨净饲料加工的能力。本着扩羊、增牛、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发展思路,全县存栏羊200只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奶牛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增至90家,各类牲畜的总饲养量已达到330万头只,其中草食畜、獭兔和土鸡的饲养量都在百万头只上下。全县的畜牧业总产值已经有5.8亿元的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畜牧收入已达到950元。
那么,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下多出40万亩玉米,它会产生怎样的聚合反应呢?40万亩全膜覆盖双垄玉米至少会产生80万吨优质秸秆,它会给发展规模养殖业和农区畜牧业提供先决条件。以250公斤青储饲草饲养一直羊单位计,如果能全部转化成饲草料,就可以饲养320万只羊单位的牲畜。大量牲畜粪便可转化成大量沼气,不仅可以发展成农村能源产业,还会带来大量优质有机肥料,再回到地里,整个干旱山区就活起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产业,粮食—饲草—牲畜—沼气—肥料,这就是循环农业,也形成了一个立体高效的发展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全委会上,省委书记强卫在讲话时还曾专门讲到过这一模式,并概括为“民和模式。”当然,由一个耕作模式逐渐转变成一个发展模式,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那些干旱山区,应涵盖全部。
显然,民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几年前,他们就已明确提出要在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集中力量构建设施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旱作农业四大特色区域。他们全力打造的全省最大的旱作节水农业基地,全省农区畜牧强县,全省最大的优质果品基地,高原特色冷水养殖基地都已结出硕果。这些基地建设突出了现代农业“绿色、生态、有机、循环、高效”的高原特色优势,高原特色品牌正在做大叫响。沿湟水河以桃和樱桃为主、沿黄河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已见清晰轮廓,其中的万亩桃林、万亩大果樱桃、万亩优质设施果品、万亩旱砂西瓜、万亩休闲观光农业等五个万亩果品基地为核心的“青海果盘子”建设已基本成形。此外,两个百万只养殖基地和万亩冷水养殖基地建设也已见大致模样……一些主打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科学鉴定和命名注册工作也已着手进行。
“粮—草—畜—沼—肥”这一发展模式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长。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当初,民和在干旱山地里种出的那一片神奇的庄稼,正茁壮成长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必将对未来青海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干旱和山区对青海的发展影响深远,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作者:古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