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黄河评论.政能亮】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不是难调和的矛盾

时间:2020-09-05 22:09:48   作者:

 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蔡银寅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李克强总理在9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当天的会议指出:加快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双赢。

简单来说,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就像处理好呼吸与吃饭的问题一样。要说重要程度,呼吸和吃饭都很重要。但二者不是一组矛盾,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协调与平衡。至于该重视哪个多一点,则要看具体情况。

政能亮丨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不是难调和的矛盾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空气质量整体好转,改善明显。重点区域已从超重污染转向较重污染或中度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已经进入轻度污染阶段。这一形势的转变,也意味着城市大气污染逐渐从强源时代转入弱源时代,具体表现为看得见的重污染源减少甚至彻底消失,而看不见的、复杂多变且数量庞大的弱污染源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必须要适应这一形势的转变,采用新的策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无论是排放标准的实施,还是环保技术的使用,一旦大面积普及,短时间内就很难再有增量,减排也就会进入瓶颈期。现阶段,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减排的成本越来越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如果不深入到大气污染治理一线,估计很难想象一线工作人员的忙碌程度。在笔者的手机里,大气污染治理微信群永远是最忙碌的群之一。张科长:杨总,为什么现在这个学校的PM2.5全市最高。杨总:收到,马上排查。陈局长:小许,看看为什么这个站点的SO2现在是全省最高。小许:收到,可能是因为附近有露天烧烤,马上联系城管局。类似的对话,在地市级以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群中每天都要有上百条,甚至上千条。

对于这种现状,我们不仅要问,至于这样吗?回答肯定是,至于。其实,基层人员的忙碌,既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有体制上的约束,更多则是技术上的无奈。

一方面,空气质量排名已经成为基层人员工作的指挥棒。空气质量数值是反映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不仅有绝对量的考核,还有改善量的考核。这种唯分数论的方式,导致争取排名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首要追求。即使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气,只要我的数值比周围高,就不能放松,就要督查。虽然此时的治理活动往往没有多少成效,但这是一种工作态度,因为排名的思想压力时刻存在。

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对大气污染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他们看来,空气质量数值高于周边地区,就一定是污染物排放的原因。事实上,很多时候,微观气象条件、设备误差、排放的波动性,都会导致这种数据的差异。处理这种差异的最好方式就是先放一放,等等看。否则,就会陷入到极度的无效忙碌中去,也不会获得太大的成效。

随着弱源时代的到来,强源时代养成的工作习惯也要调整。

弱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隐藏较深且比较分散,不像强源那样容易发现。比如,我们看到烟囱可以联系工厂让他装上除尘装置,却不知道谁家的油烟净化器没开,也不好判断路边的树坑到底会产生多少颗粒物。实际工作中,很难再用烟囱时代的思路去对付楼顶积灰、厕所排气口、餐饮油烟以及小范围的溶剂使用。但这些不起眼的污染源,却是弱源时代的主流。

针对这一状况,基层需要寻找低成本的治理方法,用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程度的空气质量改善。本质上讲,呼吸和吃饭的选择问题,并不是减少排放与空气质量改善的平衡,而是大气环境资源消耗与福利获取的平衡,这种平衡既有时间上的含义,也有空间上的含义。

因此,现阶段,摆在基层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不再是减少排放,获得空气质量改善排名的问题,而是成了减少哪些排放,什么时候减少,减少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大气污染治理的价值取向,从绝对的空气质量改善,开始向大气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转变。基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也会从原来的简单粗暴,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当然,这种转变,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撑和时间上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者蔡银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院长)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