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斌
在5月28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与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新高度。
民法典的出台,不仅是法律界的一件大事,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物业费缴纳,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可以说覆盖了一位公民的全部生活。
被称为“万法之母”的民法,是依法治国的一块法律基石。民法典的出台,健全和充实了民事权利种类,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可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比如,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就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彰显了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特别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可以更有效地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保护带来的威胁,为广大百姓的生活安宁提供更有力的保护,为世界各国如何化解人格权保护这一难题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拥有一部护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奋斗者的夙愿,如今梦想成真。
人民至上,为民书写,民法典必将护航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