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超级重磅文件出炉!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全文超过1万字,信息量巨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西部地区将“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其目标是:
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于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西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定位变化。事实上,去年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以来,相关政策已先后上马。从去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全国战略,到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世,一系列政策背后,西部将迎来怎样的新格局?
01 为什么是西部?
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以来,这一次,已是第三个十年之际。 简单来说,《 意见》是指导西部大开发下一个“10年”的纲领性文件。 而选择在此时发布,除了在第三个十年之际外,实际上也需要在全国两会前予以公布,有利于两会中就西部大开发的相关问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收集相关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因素,全国两会不会延迟,《 意见》也会更早发布。

国家两次“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相似,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国际背景: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外贸需求疲软,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扩大内需,此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呼之欲出。2020年的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致命冲击,外贸需求异常困难,为进一步拉动内需,此时高质量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关键一招。
此刻,深化西部大开发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民生、能源供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西部发展了,人民就安居乐业了,西部就健康稳定了,国家的战略回旋空间就无限扩大了,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一个极强烈的信号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即将被重塑。为什么这么说,东部作为开放前沿,该城市化的地方已经城市化了,并且与米国贸易争端问题也不是一两天解决的,这个争端很明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中国外贸需求长期受损是事实,但是面对过剩的产能,总不可能把那些工厂拆了做农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扩大内需,出口转内销。此外,中部则是提供全国粮食蔬菜水果安全的大粮仓,不管是长江以北的小麦还是长江以南的水稻都关乎粮食安全,中部大开发就是触碰粮食安全的红线,因此,深入开发西部,经略西部就是此刻唯一的选择。
作为中国广袤的西部则不一样,各种资源都有,但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善,为了保证经济和能源等的安全,西部的资源肯定会加快开发出来,这里面就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能降低持续的开发成本。为了提振经济市场需要一个能有效投资的地方把民间的资金能够活跃起来,好增强大家的投资信心。
02 那么,西部地区下一步开放的方向和重点在哪?
《意见》对西部各省份进行了全盘布局:
重庆、四川、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
甘肃、陕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
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云南:“提升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可以说,尽管每个省份侧重点不同,但都与开放深度绑定,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新一轮开放在西部地区的探索。这种全面开放思路,在交通建设中也可见一斑。比如,在港口建设上,《意见》不仅提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还提出将完善北部湾港口和加快位于南宁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等。
值得注意的是,留给西部地区的期限只有15年。目前,西部仍然面临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错位的问题。截至2018年底,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70.6%,人口占27.2%,经济则仅占20%左右。

与此相比,东部地区同年的经济总量占比则达到53%。具体到省市上,去年,广东GDP已突破10万亿大关,而西部甘肃、宁夏、青海、西藏4省GDP仍不足万亿;在去年迈入万亿俱乐部的17座城市中,东部城市有12座,而西部仅成渝2座,如何留住人口也是甘肃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一带一路”也写入了本次《意见》中,《意见》中要求甘肃、陕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而“一带一路”实际上有利于减轻我国外贸增速下行压力,且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处在一带一路黄金大通道位置的甘肃面对重大机遇,因此,甘肃当抓住“一带一路”的各项政策红利。
03 甘肃怎么办?
在东西部差距仍然较大的当下,那么这问题就来了,甘肃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些什么,一是投资基建时到底有没有一个安全保障,营商环境有没有保障?甘肃地理条件相当复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需不需要准备好了再进行?面对产业转移我们的营商环境怎么样?

二是甘肃开发资源该怎么开发,还是像以前那样损失生态环境做代价不要等到了以后成了千疮百孔?
三则甘肃是一个环境承载能力相当差的地方,可以说承载环境还不如东部,所以当相关开发推进的时候就要考虑工业的布局。那些地方布局重工业?那些地方布局高科技产业?那些地方布局现代农业?都应该更科学和合理的评估相关产业布局。
《意见》进一步为甘肃增加了更多合作筹码。比如,在进一步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上,“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思路被提出。一方面,西部地区将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明确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鼓励各类企业在西部地区设立科技创新公司。
与此同时,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下,甘肃需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此,省会兰州有望成为下一轮建设发展的重点。一直以来,兰州都是西部的重要枢纽,在此前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曾对“十三五”期间交通枢纽重点建设城市进行全盘规划。其中,兰州则将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意见》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

随着“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的格局展开,甘肃将迎来“内陆变前沿、客厅变门户、低地变高地”的开放机遇。而甘肃除了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也将进一步实现。比如,甘肃也可以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的互惠合作,同时省内的相关平台也可以与东部相关平台合作,例如:兰州新区、兰白创新试验区,国际陆港等都可以与东部的相关省份展开合作,同时作为西北省份的甘肃也要加大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优势互补。
此外,在土地问题上,文件提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此意见对甘肃有重大意义,由于甘肃耕地比较少,荒山、沙地、戈壁比较多,一个城市只要能吸引来增量人口,建设用地管够。
对于此类土地的开发,兰州的北山和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信此次意见出台后,将对甘肃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省会兰州周边的未利用土地,将对今后兰州成为西部又一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的经济繁荣,一定会满足领土纵深的战略需求。西部大开发的二次推进,会将我国推向另一个繁荣富强的高度。相信甘肃在沉寂千年以后,必将可以抓住机遇,涅槃重生。(甘肃质量信用网据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