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黄河评论】棚户区改造要“数量”更要“宜居”

时间:2017-05-25 18:03:31   作者:

体现棚户区改造成效的,不是光鲜的政绩数字,而是民众的口碑。官员把民生真正放在心中,而不只挂在嘴边,棚户区改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5月24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传出消息,过去8年通过棚户区改造,已有8000多万住房困难民众“出棚进楼”。

会议要求,针对目前一些地方棚改推进难度加大、配套建设滞后、融资困难等问题,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地方责任,加大督查力度,管好用好棚改专项资金,完善水电气热路和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提高入住率。

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总理大力推动的民生工程,在各方努力下,棚户区改造连年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棚户区改造的成绩毋庸置疑,但也要看到,棚户区改造在高速推动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之前一些地方在推动棚户区改造时,比较重视的是能直接体现政绩的数字,包括开工率、建成率等等。但建成的安置房是否宜居,民众愿不愿意入住,居住质量是不是令人满意,却被一些地方官员忽略了。

此前媒体就报道,贵阳市人大曾就当地棚改进行过专门调研,发现一些安置小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市政设施不完备,交通、商业、医疗、学校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水平不一,导致各地政府实施的一大批棚户区改造工程,民众口碑不一。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棚户区改造模式倘若流于粗放,既不利于棚改的深入推进,也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点出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

棚户区改造,让民众搬进新房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棚户区改造最终要提升的是民众生活品质和环境。

一个安置小区建得质量再好,小区环境再优美,但小区围墙之外一片荒芜,行路难、坐车难、买菜难、上学难、就医难……这样的安置小区实际上成了城市中的孤岛,其生活质量未必比之前的棚户区高多少。

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应当先行,绝不能等到人住了进来,民众抱怨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去完善各种设施。

作为政府部门,需要把姿态放低,站在动迁民众的立场和角度,听取他们的呼声,想尽办法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让棚户区改造实现“宜居”,政府要多想办法,除了重视配套设施建设之外,对民众实行货币化安置,让民众可以自行选择到生活便利的区域买房居住,也是可行之策。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市县,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此外,对棚户区尽量原地改造,原地安置,这也是确保民众生活品质的好办法。

其实,有的地方在棚改时,把当地民众“一刀切”赶到城市偏远区域,这对他们并不公平。

如果有条件,原地改造,原地安置应当是棚改的首要选择,如此一来,民众既提高了居住质量,又能保证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不缩水。从这意义上说,未来,要改变一味大拆大建、“一刀切”异地安置的棚户区改造模式,可以尝试渐进式更新的模式,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入居民参与,实现棚户区域的改造和复兴。

总而言之,棚户区改造要“数量”,更要“宜居”。体现棚户区改造成效的,不是光鲜的政绩数字,而是民众的口碑。官员把民生真正放在心中,而不只挂在嘴边,棚户区改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西部企业信誉网据凤凰评论)最新文章

棚户区改造要“数量”更要“宜居”

作者:于平

体现棚户区改造成效的,不是光鲜的政绩数字,而是民众的口碑。官员把民生真正放在心中,而不只挂在嘴边,棚户区改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穆迪评级下调,改革仍需定力

作者:聂日明

问题之关键,不在评级如何,而在于如何观察和思考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问题,保有定力,保持警惕,“偏见”可以忽略,“建议”不妨一听。

环保执法更应督查对抗法者的制裁

作者:王琳

只有让拒绝检查、阻碍执法者受到更严厉的法律惩处,法律权威和执法公信才会得到恢复和重树,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也有可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政务信息共享 才能实现“指尖上的便捷”

作者:刘晓忠

可以善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推动政府职能转型,为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及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涉企收费公示是狠杀乱收费的猛药

作者:钱智俊

涉企收费公示制将建立一个全方位、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巩固专项检查的成果,避免乱收费死灰复燃。

“灯光经济学”里的中国改革

作者:刘英 王邵哲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需要把防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增长仍然任重而道远。

“提速降费”应成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作者:江鹏

总理数次点名“提速降费”,不仅仅是给普通民众发放“大红包”,还在于寄望成为“双创”的“催化剂”。

城市治理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作者:于平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城市的建设速度并非最重要,品质和环境才是第一位。

信息消费是稳增长惠民生的新引擎

作者:杨国英

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并且使之真正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新引擎,我们还有必要在相关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旧邦新命,总理开封之行看到了什么?

作者:黄羊滩

总理开封之行,或可视为一次接地气的“解剖麻雀”,所有的关切与努力、焦灼与欣慰,都将外化为对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