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不单留下关于大疾病的记忆,很多官员也因此彻底改变仕途走向,凤凰网推出《非典十年启示录》,独家对话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杨小军称中国问责制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多少带有一些政治问责的性质,被问责的官员如果级别高,实际主要是一种政治责任。为什么会承担政治责任?因为党和政府在具体管理中有失职、渎职的地方,造成严重后果或很不好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政府。作为政治集团的成员,他来承担政治风险,承担责任后果,是应该的。所有政治官员都应该有承担政治责任的能力和魄力。
杨小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党政干部问责制、行政执法等,主持社科基金与法学会“行政问责”有关课题。
对话:周东旭
非典问责:主要靠领导而非法治易产生不公平
凤凰网资讯:2003年非典时期的官员问责是比较严厉的一次,当时政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措?
杨小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事情的严重性事先谁都没有估计到,一开始遮着盖着,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被传染,越发严重,有了很现实的危险,迫使重新调整思路。
第二,政府面临着诚信危机,因为一直说不严重、极个别,实际上传播范围已经很宽,民众都能看到感觉到,政府面临诚信危机,为了挽回危机,取得信任,问责开始升级。
凤凰网资讯:当时被问责的两位主要官员级别之高出于人的意料,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长孟学农,对这么高级别的官员问责不常见。
杨小军:当时,在省部级领导中问责,从公众和社会接受度看,是有点突兀。实际上也没什么,很正常。大众都是根据官员级别来判断政府对事件的重视程度,这对各级官员也足以起到是杀一儆百的作用,能挽回政府受损的信誉。
在此之前,1979年渤海2号沉船事件,死亡72人,责任追究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身上(编者注:康世恩受到记大过处分);1988年1月24日,火车事故造成88人死亡,时任铁道部长丁关根引咎辞职。
因此,非典时处理一个卫生部长和一个北京市长,也属正常,毕竟确实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而且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害。另外,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确有失职之处。
凤凰网资讯:在现有政治体制下,问责制度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小军:对官员来讲,威慑作用肯定是明显的,尤其是对地方基层领导干部,他们都觉得压力很大,这是“拿乌纱帽”的事,有些人辛苦十年、二十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职位,因为一个事情就下台,从此一蹶不振。最大的正面作用,就是督促官员们尽职尽责。
但是问责的程序和标准是什么?到底谁来启动问责机制?我们现在主要还是靠人治,上级领导批了,就去问责;如果上级领导没批示,大多情况下没人敢动,事情放过去了,被问责的官员就想不通,其实别人的责任可能并不比自己小。因为问责程序的启动主要是靠领导个人重视程度,而不是靠法治,就容易让人觉得不公平、不准确,导向作用会打折扣。负面的东西还是有的。
孟学农:被问责并不等于不称职但他要为失职负责
凤凰网资讯:有人认为孟学农其实是一位比较务实的官员,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就下台,觉得比较可惜,你怎么看?
杨小军:因为某一件事情对官员问责,由他承担责任,并不等于说他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相对还比较称职。但是,我们只能有一个标准,就是在具体应对措施中确实有失职,也许90%的事都不失职,可最后10%确实有失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作为一个党政高层领导,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凤凰网资讯:2003年非典时期,孟学农刚刚担任北京市长,是作为一名政治新星出现的,非典对他个人的仕途有怎样的影响?
杨小军:从此这颗新星就陨落了,这是肯定的。他的政治前途和政治生命,要想继续拥有很大进步,可能就会有障碍。
对他个人来讲,可能是很惋惜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来讲,也很正常。因为体制决定,往往不是一个人盯一件大事,而是一群人,不能让大家都来承担责任,谁关联度最大,就把他问责。
凤凰网资讯:你对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怎么看?
杨小军:我和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样,如果问责的是中层和基层公务员,我认为他们还应该有复出的机会。但是,对于高层,我建议永远不要复出。
把问责作区分,一种叫政治问责,一种叫行政问责。中国问责制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多少带有一些政治问责的性质,被问责的官员如果级别高,实际主要是一种政治责任。为什么会承担政治责任?因为党和政府在具体管理中有失职、渎职的地方,造成严重后果或很不好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政府。作为政治集团的成员,他来承担政治风险,承担责任后果,是应该的。所有政治官员都应该有承担政治责任的能力和魄力。
在高级别官员中,问责或多或少有谢罪的性质,这事弄错了,得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以此“谢天下”。如果按此政治逻辑,“谢天下”就不要再回来了。
对执行政策的中、基层官员来讲,他们没有决策的能力,那是行政问责,经过一两年或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有复出的可能。
凤凰网资讯:也有人认为隐瞒事态发展可能与整个体制或当时特殊情况有关,只是针对个人的问责或许会有失公允。
杨小军:我们现在没办法了解内幕,第一,不知道隐瞒情况是他定,还是不完全由他决定,这些内容公众无法知晓;第二,隐瞒也好,封锁消息也好,是不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考量,我们也只是在猜测,没办法深究。
因此,被问责的官员在现有体制下,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吃亏,事情可能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也有很多人议论,认为他们可能只是“替罪羔羊”,但怀疑只是怀疑,如果他真的是“替罪羔羊”,在这种体制下,他也是责任人之一,牺牲他一个,保全若干人。如果是在这种模式下,被问责本人的心里会不太平衡,问责所起的正面作用也要大打折扣。
凤凰网资讯:官员被问责对他们个人的政治生命会有怎样的具体影响?
杨小军:按照制度上的规定,被问责官员一年之内不能在原来职位上做事,两年之内不能提拔。可能更多人关心的不是制度上的影响,而是事实上的影响,问责对个人进一步提拔重用,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因为能够继续进步的人很多,在下一步考虑人选时,会更被边缘化。
凤凰网资讯:从非典对官员命运和仕途的影响看,在被问责的官员中,非典对谁的未来政治前途影响最大?
杨小军:当然是孟学农了。在我们的官场上,从我掌握的数据看,连续两次被问责的,可能唯孟学农一人。
从公开信息就能看得出来,他当时任北京市市长,我们都知道,全国有那么几个地方,我们叫做大省、大市,地位不是其他省市能够比的。他算是放到这个位置上的新星,问责可能使他的政治生命戛然而止。
既然已经被问责,后来又成为山西省省长,山西是矿产资源大省,在各省地位也不可小觑,放在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上,暗示着他在政治上可能继续开足马力,引擎再次发动。结果又出事了。对任何人来讲,这两个岗位都是有发展前途的,两次机会、两次失掉,问责对他的影响很大、很大。
如果从2003年的发展势头看,孟学农应该远远不会是现在的结果,我觉得现在只是保留了位置,再想往上走,难度比较大。
张文康:已经快到退休年龄在“回家”路上被问责
凤凰网资讯:怎么看此事对张文康仕途的影响?
杨小军:情况不一样。当时,张文康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但孟学农才刚刚开始。有人刚出门,有人已经准备回家,都正在这个道上,大家统统被关到门外面。
凤凰网资讯:张文康部长被问责后也还算活跃,参加、组织了一些活动。
杨小军:这个不会影响。被问责的很多领导,都会有他的活动、岗位和地位,这是肯定的,不会让他归零,也就是说不再重用、提拔,或者说重用提拔比较难。准确表达就是离重用、提拔更边缘化,原来可能越来越接近目标,现在被剥离到外边。有没有可能重新被重用,理论上讲也有可能,但是由于在更边缘化位置,要接近核心层可能就要花更长的时间,费更大的努力。
王岐山和吴仪:很难说他们的仕途因抗击非典“受益”
凤凰网资讯:张文康和孟学农被问责后,吴仪兼任卫生部长,王岐山出任北京市市长,你如何评价当时吴仪和王岐山上台后的转变和变化?
杨小军:我觉得换任何一个人上去,都会有类似的转变,因为大势所趋。当时非典有可能出更大的事,而且导致政府面临更大的诚信危机,因此他们实际上面临“救火”和挽救危机的责任。作为政治集团的成员,任何人在这个岗位上,肯定都会采取类似的行动。就算换成其他两个人,也得按此思路和大方向来做。
凤凰网资讯:吴仪和王岐山的表现赢得不少赞誉,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对他们个人仕途是不是有加分的成分?
杨小军:有人下台就会有人上台,有人失就有人得。在这件事情上,无论王歧山,还是吴仪,他们会不会因此“受益”,我觉得不好说。高层的决策我们无法知晓,从事实上来讲,这么高级别领导的产生,显然是多种因素长期的结果,很难说是某一个因素在某一个时段,发挥了作用。某一事件也许会强化某一因素,但绝对不会决定。从我的观察来讲,可能得不出他们因此“受益”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