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改革:激发青海奋起追赶的力量——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系列报道

时间:2013-04-25 10:29:01   作者:

青海新闻网讯

  启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省政府行政服务网络平台……说出这些颇有些分量的新闻,你也许觉得这只是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件大事。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新闻汇聚起来时就会发现,他们生发不同领域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改革。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后,针对制造业旺季不旺、经济复苏力度羸弱等现象,有专家提出,改革将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唯一药方。在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提出:“破解发展中的制约问题,还是要靠改革。”

  其实,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青海来说,用改革来换取加快发展的红利,以更大决心、勇气和智慧加快改革开放是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曾在会议上或是调研中提出:青海经济发展虽然滞后,但改革创新不落后,利用先进技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不落后。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政务公开提高效能

  今年年初,省政府行政网络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期工程建成试运行,这是我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公开、透明的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全面落实依法、廉洁、高效行政要求的具体举措。

  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申请办理的事务可以在网上政务大厅咨询、申请并办理,并对所申请办理的事项跟踪、查询,投诉。同时,依托已经建成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和互联网系统,实时监督政务服务大厅和公共资源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政务公开和监管工作向现代化、规范化迈进。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去年,我省还出台了《推进青南三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开展了分类管理聘用制公务员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完成了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改革,工商、质检体制调整工作有序落实。继续清理、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11个省直行政机关的4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省级17个部门向三个园区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权。制定了《青海省人民政府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确定10项立法提交、15项起草调研和27项酝酿论证项目,推动了政府立法工作。不断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决策、操作、监管“三分离”管理模式。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共享改革成果获得发展红利

  行政管理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促成政风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就是我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先行先试,实现共享改革成果,释放发展红利的具体做法。

  2010年,省财政筹措资金5亿元,积极探索建立一项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发展经济与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的三江源生态补偿稳定长效机制。

  2011年,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25亿元,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实施了"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异地办学奖补、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草畜平衡补偿、牧民生产资料补贴、扶持农牧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等7项政策。2012年,我省出台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草原生态管护机制两项补偿政策。

  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异地办学奖等补的好政策由三江源地区扩大到全省藏区,22.4万名学生和3.9万名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三江源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促进了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逐步缩小着三江源地区与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制度的保障使得我们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化解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季度数据显示,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906.82元,同比增长15.2%。从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843.82元,增长21.21%,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8.67%,是推动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闯出新路,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矿产资源勘探和配置改革促进了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委托代理城乡居民医保的大胆尝试,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稳定开局打下基础。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发展质量 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是青海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企业座谈会上,骆惠宁强调,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定地依靠市场主体、积极地培育市场主体、优质地服务市场主体,着力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去年,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我省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60条措施。今年3月末,政策导向效果逐步显现,我省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2%,增速较各项贷款增速高28.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010年,基于促进金融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集聚青海和有效配置,最大限度满足经社会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的顶层设计。近几年来,我省金融改革亮点频现。通过"金融招商",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入驻我省,成立了青海首家科技基金管理公司、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加大保险服务民生力度,泰康人寿、永诚财险等多家保险机构入驻青海,发展财产险、工程险、校(园)方责任险等险种,保险直投实现零的突破。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省金融业运行良好,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004.9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远远高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农村牧区改革继续深化,互助、民和两县33个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扶持160余家合作社开展了省级示范社创建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组建了283个纯牧业村合作社。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传递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新信号。会议提出,财税改革要拿出方案,循序推进。金融改革要在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推出新的举措。价格改革要重点推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为此,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要抓紧制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化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在农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之间同类业务和资产整合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眼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调研工作已全面展开,以改革促进青海经济实现“四个发展”,以改革来建设"幸福青海"。改革,正在激发出青海奋起追赶的动力和活力。(作者:花木嵯)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民生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质改善——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系列报道之三
[04月24日]
·坚定不移调结构—— 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系列报道之二
[04月23日]
·“爬坡过坎”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系列报道之一
[04月22日]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