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喜顺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两会精神,为传播发展理念、交流发展举措、营造发展氛围,推动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报开设《内蒙古发展论坛》专栏。刊发各盟市、厅局、旗县区主要领导,专家学者,实业界的朋友,立足我区欠发达地区的区情,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实际,围绕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自治区发展定位的要求,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的工作思路和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阿拉善盟地处自治区最西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万人,是全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全盟总面积中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年均降水量仅为40毫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以上,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盟33年来,全盟各族人民致力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以战天斗地的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和“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工作思路。1999年,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撑的情况下,率先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工程,移民搬迁943户4086人。特别是在中央、自治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黑河综合治理一期、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等项目,全盟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现泉水潺潺、草长莺飞的景象,森林面积由退牧前的36万亩增加到53.7万亩,植被覆盖率由36%提高到47%;额济纳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胡杨林面积由39万亩增加到44万亩,干涸10年之久的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百鸟游弋的景象,恢复水域面积42平方公里;每年大风沙尘暴天数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10至20天减少到3至9天。阿拉善大地呈现出生产力布局日趋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局面。2012年,全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4.8亿元,增长13.4%;地方财政总收入60.7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48元,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420元,增长15%。
保护和改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建设“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盟、和谐幸福主题,着力构筑生态安全、边疆安全两道屏障,倾力破解“水困行难”两大瓶颈,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全面推进文明城镇创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四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阿拉善的“一二二三四”发展思路,积极践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把沙生植物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逆向拉动生态保护与建设,变沙成金,化害为利,加快建设美丽富裕阿拉善。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六个结合”。
第一,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结合起来。2009年1月,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困局与对策的报告》中指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也是我国抗御风沙侵袭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阿拉善的沙尘现象不但影响毗邻地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以及华北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阿拉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质和战略地位,决定了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是对国家和内蒙古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不仅关系阿拉善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福祉,而且关系全国全区的生态安全。必须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谋划阿拉善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既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也不单纯为保护生态而放松经济发展,把沙生植物产业化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来抓,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项目,通过“点上建设”,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产,进而达到“面上保护”的目的,始终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美丽与发展双赢,切实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路子。
第二,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结合起来。阿拉善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沙生植物,不仅有苁蓉、锁阳、甘草、苦豆子、醉马草等名贵中药材,而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充裕的光热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沙地葡萄、文冠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全盟现有适宜接种苁蓉的天然梭梭林1450万亩、人工梭梭林80多万亩,适宜接种锁阳的天然白茨2800多万亩,天然醉马草5000万亩,天然苦豆子300万亩,天然甘草60万亩。这些特色沙生植物是经过自然界长期优胜劣汰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品色上乘、材质绝佳,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路径,以节水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加工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原料培育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种养加销一体化,形成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自治区重要的沙草产业发展基地,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保护母亲河、保障黄河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起来。黄河流经阿拉善盟东境85公里,西岸紧依乌兰布和沙漠,水漠相连,水土流失严重,水蚀面积1208.32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每年直接输入黄河的泥沙约有1亿吨,而且近年来每年以8至10米的速度东侵,严重威胁黄河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黄河上中游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对黄河西岸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阿拉善盟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我们抓住国家实施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科布尔滩防汛分洪工程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在黄河西岸规划建设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近期规划建设黄河西岸1000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建设以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西岸为核心的11平方公里区域,远期建设黄河西岸3400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发展特色沙生植物产业、现代农业、新型能源、高端旅游等产业,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塞上明珠生态城,努力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生态保护建设样板。目前,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其中11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并与上海绿地集团、维维集团等35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资规模671亿元。
第四,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结合起来。从阿拉善发展第一产业的立地条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看,突破口在沙生植物产业化上,并以此统揽“三牧”工作,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建设基地、发展沙产业,鼓励支持农牧民依托企业和基地发展苁蓉种植、骆驼养殖等相关产业,以土地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增加收入,促进生态保护建设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目标。从阿拉善地广人少、边界线长的实际出发,沿边界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沙生植物产业化种植基地,推动经济发展与守边护边“共赢”。坚持走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严格控制耕地规模和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进以节水为重点、以构筑新型生产关系为抓手的现代农牧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草场流转,促进土地和草场规模集约经营,让一部分农牧民通过规模经营实现收入持续增长,让更多的农牧民从土地草场中解放出来,转向城镇和其它产业,从土地草场流转中获益,从转移转产中增收。
第五,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结合起来。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不仅其资源绿色环保,可再生、可持续供给,而且生产加工耗能低、零污染、效益高,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黄金产业。比如,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既是名贵中药材,也是高档保健食品,人工接种苁蓉亩产值8000多元,再延伸加工成苁蓉酒、苁蓉养生液、胶囊剂以及苁蓉茶、苁蓉果脯等产品,价值更大。再比如,醉马草具有麻醉、镇静、止痛等功效,从中提取的苦马豆素是抗癌良药,1吨醉马草可提取2克苦马豆素,每克市场价格约为248万元。目前,我们在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特色沙生植物种植、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起步,形成了年产1000吨苁蓉酒、500吨苁蓉养生液、1亿片苁蓉片剂等系列产品和1万吨金沙臻堡葡萄酒的产能。下一步,我们将发挥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建立的沙生植物产业化研发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加大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发食品、药品、饮品、保健品等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高端产品,积极培育和创建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做大做强沙生植物产业。同时,发挥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风光发电、储能电池及储能电站装备制造和风光火电融合互补项目,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内蒙古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深入挖掘奇石、胡杨林、沙漠等独特旅游资源,突出抓好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着力提高阿拉善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苍天圣地阿拉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六,把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移民工程结合起来。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决不能搞处处建设、遍地开花,而是要走生产要素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根据全盟各旗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经济特点和沙产业发展现状,合理确定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坚持园区特色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循环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敖伦布拉格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立足实际,面向长远,围绕沿边界沿公路干线,下大力抓好九大物流园区建设,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城镇化作为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主阵地,按照不求规模求功能、不求豪华求特色的总要求,坚持城镇建设和产业培育两手抓,加快推进文明城镇创建工程,着力打造小而精、精而美、功能齐全、品位上乘宜居宜业宜游城镇。同时,进一步完善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破除妨碍农牧民进城的体制机制壁垒,允许农牧民带着土地、草场进城,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住房等一体化,让进城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进城农牧民真正融入城镇、成为市民,共享现代文明。(作者系阿拉善盟盟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