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柴静因何拥有如此众多“粉丝”

时间:2013-03-09 14:25:50   作者:

山中相送

 

编者按:柴静作为一个年轻的新闻调查记者,她的新著《看见》刚出不久,销售量就达到150万册;她在新浪网上的博客,阅读量超过了6300万人次;她的“粉丝”遍布国内和海外,可以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国内有种种议论,本文将给你提供一个比较准确和令人信服的回答。

 柴静因何拥有如此众多鈥湻鬯库柴静

柴静是你每天都能看见的那种姑娘,短发素净,清新温和。她有着和你一样的童年。1976年,她出生在山西临汾一个普通的家庭。8岁以前住在家族的老房子里,进门照壁上写着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土改”的时候被石灰涂盖上,后来邻家的孩子用烧黑的树枝在上头写“打倒柴小静”。看,一样的嬉笑玩闹,并无感知更多悲欢人生的遭际。上学了,戏耍困乏,一头栽在课桌上胡乱地睡去;和心动的男孩说话,分别后心里蓬勃不静,要去操场上跑几圈才能喘回一口气。18岁,你复习高考,她也一样,只不过她当时只有16岁而已。看不清路,任父母帮填了志愿——湖南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因为毕业好找工作。后来自行转科。你喜欢读书,她爱写文字;你青春期叛逆,她也曾和父母冷战;你初入大学时和室友不知如何亲近相处,她称自己独行独往只会用疏远自我保护;你说你喜欢《老友记》,她会很真诚地说这部美剧陪伴她很多年。

但,她是柴静。

你大学熬夜听电台节目时,她在给湖南广播电台知名主播尚能写自荐信。“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一语动人,直接进了直播间主持《夜色温柔》,19岁的她,“是长沙夜空里唯一的安慰”。毕业了,你面对熟悉而陌生的社会无所适从,她放弃回家乡的铁饭碗,留在电台继续做喜欢的事,三年间做到综艺部副主任。前路渐明,自己考入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专升本,后又在职完成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业。1998年,20岁出头,柴静转战湖南卫视,主持人物访谈《新青年》节目,少年得志,过着体制外女文青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2001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挖她去央视给白岩松当搭档时,她早已享受过成名的滋味。她不知道,后面还有更辉煌的成绩单在等待着她。央视的平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峰。2003年年度“风云记者”,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2007年东方卫视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2010年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但她并不是像某同行人说的,是靠着电视平台赢得巨大声誉的。她的新书《看见》北京签售,购买者的队伍从西单图书大厦楼内排到地下车库二层,销售量现已超过150万册。她在新浪网上的博客,访问量超过6300多万。甚至她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的视频,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一周点击率突破1000万。她的“粉丝”已经遍布国内和海外,影响力之大让人惊讶。

你觉得她幸运地拥有了成功的人生,其实她只是站在另一个起点上开始艰难的跋涉之旅。

后来被柴静称为导师的陈虻是个用命去做栏目的电视人,《社会经纬》、《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都经他之手启迪民众。可惜陈虻47岁就罹患胃癌去世,他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他在央视给了柴静一个新的出发点——《时空连线》。

这档节目是每天16分钟的时事评论,柴静做得并不顺利。用她自己的话说,第一期就是“惨败”,除了妆容被称赞像前辈敬一丹之外,一无是处。陈虻在会上公开批评她没有认识到新闻的本质:“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附带的人群就越广,你找到了几个层面?”几期节目下来,柴静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之前的意气风发被打磨得消失殆尽,写不出东西,有一阵子“连话都不会说了”。再后来,她干脆取巧,每天套用八股腔的解说词,结束语一成不变:“让我们期待一个民主法治社会早日到来。”这话总不会错。可是不会错的并不代表是好节目。柴静开始寻思出路。一开始她闷头奔向尖锐一路,披上凌厉的外衣,非要把采访对象问得无地自容方才罢休,被人评论成“语带嘲讽,步步为营”、“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慢慢地,才发现这样的矫枉过正忽视了普通观众对新闻的欲望,把剥离真相当成唯一的目的,把对抗诘问当成唯一的手段,这种采访,只会使节目陷入偏激和狭隘的误区。要想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功,你就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2003年2月,柴静被派往刚刚发生地震的新疆伽师做现场连线,这次接地气的报道让柴静的皮肤感到了新闻的温度。面对一次不需要她表明大是大非立场的事件,真实和细节取代问责,成为了她关注的焦点,节目变得“有人味儿了”。

同年4月,柴静调往《新闻调查》工作,等待她的,是中国当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栏目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探寻真相的最好方法就是身临现场。于是身材娇小的柴静主动请缨,套上厚大的防护服,出现在“非典”医疗场所的第一线。她先后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海淀卫生院、被隔离的农业大学宿舍、重灾区人民医院,她所在的摄制组一直驻守在北京市急救中心,跟着他们转运病人,播报救助情况。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SARS病毒何法医治,疫情何时结束,像这样主动奔赴病区,分明是在藐视死神的权威。采访之前,柴静打电话给妹妹告别,没有告诉父母,她也想知道自己去隔离区对不对。妹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这一期叫“非典阻击战”的节目播出时,收视率是百分之五点七四,也就是说有超过7000万人在同时收看。也是那时,柴静接到无数的问候,她才知道原来在这世界上她认识这么多人,甚至有个不认识的号码发短信来说:“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一瞬间的一闪念,柴静觉得自己即使现在死了,人生好像也不那么失败。节目播出后,有同行指责他们“制造恐慌”,也有人为他们正名——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当然,柴静的新闻生命并没有被“非典”断送,相反,她像重获新生一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前她对陈虻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现在,她为自己的关心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一个人忘记自己的时候,才能关心别人。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接下来,双城少年集体自杀事件,她被迫把报道控制在媒体的“政治正确”范围内,只叙述事情的基本框架,故意淡化背后的真实,以保护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她明白现实世界可能就是如此。但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必须有人把它报道出来。之后,柴静经历了《新闻调查》环境最宽松的黄金时期。她做过中国音乐学院招生黑幕调查,揭露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报选题时,因为说能改变考生的命运而被领导通过。她调查过中国男同性恋生存状况,希望能给这些少数群体提供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爱情这事儿,其实是越自由才越纯洁。她开展过对河北杀夫女犯群体调查,不为自己的记者身份,只为这些悲剧的角色,从心里想象这些经历家暴然后走向毁灭的女人,体会她们的恐惧,从刀割一样的感受里寻找线索。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柴静始终认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2006年“虐猫”视频调查,她是唯一一个当事人愿意接受采访的媒体人。因为这个心理抑郁期用高跟鞋把猫仔儿活活踩死的女护士知道,柴静会给她一个公正的机会,不是诘难和讨伐,不是同情和粉饰,而是以本来的面目去呈现她。

柴静因何拥有如此众多鈥湻鬯库

有人说柴静过于关注弱势群体,专攻边缘新闻。的确,身为免于受辱的大多数,柴静不愿意沉默,她更愿意看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来对待,这是共同的尊严。同时,她在强权重势面前,也从未退缩。山西上市企业污染致死事件、广东戒毒所强迫病人卖淫事件、福建涂岭拆迁暴力事件,柴静刀刀见血,箭无虚发,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称她是“电视人里少有的有逻辑思维的人”。和柴静长期合作的编导范铭说,每次前期联系采访时,在电话里报出柴静的名字,都能感觉到电话那边传来隐隐的颤栗。这种公义和理性的品质为她赢得“媒体良心”的美誉,甚至有时当政府部门在公共事件中失去公信力,做不出合理解释时,民众常常寄希望于柴静出来给他们一颗定心丸,仿佛她就代表了真相的一方。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还有谣言说柴静独立调查事故真相,揭露当局黑幕,以致被捕云云。虽非属实,但可见厚望和信任之情。2008年,柴静做了一期关于土地的节目,不限内容,不限时间。放开手脚的柴静在查阅大量法律材料的基础上,采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理清1982年《宪法》、土地私有化和征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在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这一政治活动中,她不用道德眼光看经济问题,不站在任何意识形态的立场,只是关心如何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具体矛盾,“不仅仅是在为9亿农民争取他们手中应有的权益,也是在为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

柴静离开《新闻调查》之后,去了《面对面》栏目,2010年再离开新闻中心,开始参与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看见》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审视自我。这也是柴静一直的追求。2013年1月,河南兰考县“弃婴妈妈”袁厉害的住所失火,导致她收养的孩子七死一伤。事故一出,传言四起,这个曾经以“兰考当代焦裕禄”美名当世的农村妇女民间收养事件再次被媒体、舆论追踪报道。有人指责政府在对待遗弃儿童问题上的不作为,有人追问起火原因,有人怀疑孩子们生存的环境过于简陋是因为袁厉害挪用官方或私人捐赠的钱谋取私利,猜测和流言被没有经过调查的人们信誓旦旦地传播着,舆论的风向转了又转。柴静带着摄制组来到兰考,采访了急火攻心住进医院的袁妈妈,记录了她的泪水、她的苦痛、她的申诉、她的辩解,并通过对袁厉害收养儿童的访谈,探求这些失而复得家庭的孩子内心的感受。她问兰考县分管民政的副县长,政府在此事上扮演的角色,声音轻和,语义千钧。她带着观众去了解现场,认识当事者,拷问所有人的内心。因为看见,所以懂得。

和其他的调查记者相比,柴静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倾听。她的新书封面,也是一副她眼眸清亮,在看,在听的画面。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也许是天生的,但是愿意倾听新闻人物的内心表白,则更多的是一种选择。出于对苦者的悲悯、对身边人的理解、对善者的敬重,甚至是对恶者的善意,让柴静可以更自然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所以她会为“两会”上因为民请命而“发飙”的代表做专访,她会为药家鑫的母亲叹息,她会追寻奥运会上的无名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客观和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柴静说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任何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她的节目让人“明白”,而不是教人是非。这种柔性的力量能够使思想的不安本质暴露。柴静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人在面对大量的反对声音时,下意识地自我保护会把自己的立场夯成水泥,如果这时你是质问,对方根本滴水不进。但是如果是疑问,引发多角度的换位思考,他们犹豫一下,空气和水就会趁虚而入,地基软了,才能显现被遮蔽的事实和内心。有同行批评柴静“关注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安全讨巧,最终只是让其个人受益”。其实,有哪个新闻事件、有哪个事件背后的原因离得开人呢?关注人,就是关注新闻本身。

柴静是个情感很丰富的人,在业内也是出了名的勇于自省,她曾经多次引用别人对她的批评自检:“准确是(新闻调查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柴静常常自悔“文艺女愤青”的性格,内心似火,容易有感而动,所以她时时有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跟采访者对话时,表现得冷静克制,警惕自身好恶影响到节目的准确性。因为她想要完整的事实,必须用缜密的逻辑来推动她的谈话,不结束整个调查之前不先行判断。记者的职业要求是揭示,而不是反对或者同情。

雨果说,这世间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个温婉知性的女子,不靠家世、不靠炒作,只凭自己对新闻理想的执着和坚守,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赞赏,成为大众心中的“女神”,这正是她未必追求,却当之无愧的尊荣。

她是新闻调查记者柴静,如她自己的介绍: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