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借助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平台,把甘肃打造为世界中医医疗旅游目的地,甘肃目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兰州日报》2月27日二版)。对刘厅长的这个观念,笔者非常赞同,对中医在甘肃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笔者以为仅仅打造世界中医医疗旅游目的地还不能全面体现,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中最有实用价值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显著功效的中医,对甘肃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的作用首先还是体现在它的本位上,那就是治病救人。现在社会上对中医存在着一种否定的论调,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由此而否定中医的价值。科学不科学,笔者非业内人士,不敢妄言,但中医能够治病,并且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上有强于西医的表现,这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传习了数千年的中医文化为中国人的健康和保健作出的贡献,也不是西医东渐一百年能够轻易否定的。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靠深入医改,加大政府投入,二靠提高投资效益,发掘传统医学价值。在这方面中医具有更加深厚的基础,也给了中医药用武之地。相对于西医药,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同是普通感冒,开服中草药“八九元钱搞定”、“小病不出村”,而如果到综合医院看,动辄几十上百元,这对许多偏远落后地区的群众来说,负担尤其沉重。中国是“穷国办大卫生”,对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来说,着眼民生加强中医药建设,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以及因此节约的大量卫生资源,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中医的第二重价值在于其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尤其中医药的产业化将为甘肃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隆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吸收成为主流,但在这个过程中,引进不少,吸收不多,尤其在对待我们的传统资源时,批判和丢弃的太多,吸收和改造的太少。其实,在这些被视为“糟粕”的东西中,许多却蕴含着符合时代发展的资质,这其中,中医药就最具原始创新潜力。在一些传统产业“高增长”却伴有“高污染”的困境下,中药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切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甘肃是中医最早的发源地,拥有雄厚的中医基础和一批中医优秀人才,甘肃还是全国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最大的省份,五大宗地道药材总产量占到全国大半。如此丰厚的资源优势为甘肃发展中医药和新兴医药产业提供了别人无可企及的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以中成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中药饮片工业为上游,中药相关产品生产为补充,药用辅料、包装和设备生产等为配套,可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中药产业链”。将这一产业链延伸到农村,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完成产业升级调整都大有裨益。尤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某种程度上,对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对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有很强带动作用。
中医的第三重价值在于其传统文化价值。把甘肃建设成为中医药大省、强省的意义,不仅仅在经济社会层面上,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上。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延续不倒,没有成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这样的“死文明”,文化的强劲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经历“三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拿来主义对现实中国是不二之选,但泼脏水不能连带孩子一起泼出去。对现代文明我们可以吸收,可以借鉴,可以学习,但视传统文化为仇雠却足不可取。民族与国家的复兴,人民的安居乐业,除了我们的经济要融入全球体系以外,我们自身的科学思想、文化观念,乃至生活理念也要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哲学和生活观念,一定可以为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提供全新的知识体系。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定会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且会大大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创新是保持民族与国家持续生命力的根源。中医药的理论、技术和方药中绝大多数为中国独创,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资源。甘肃正在为构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而努力,其所拥有的丰富中医和中医药资源,理应成为其中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